以色列對伊朗發起攻擊之際,伊朗正和美國進行第六輪的核協議談判,外界也沒有放棄外交接觸,不過這讓伊朗陷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那就是到底要扛著攻勢繼續談,還是不談繼續打?
白宮日前釋出消息表示,可能會在兩周內決定是否加入以色列一方對伊朗進行攻擊後,伊朗外交部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昨(20)日於瑞士日內瓦與歐洲各國進行外交會晤,與會者包含法國外交部長巴霍(Jean-Noel Barrot)、英國外交大臣拉米(David Lammy)、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以及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拉斯(Kaja Kallas),試圖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紛爭。
儘管各界並不覺得以色列會在短期內終止所有攻勢,瑞士會晤的核心目的是為了促成交火雙方重返談判桌,同時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不過雖然在伊朗的建議下進行了談判,數小時的初步討論並沒有任何突破,歐洲各國僅確認伊朗願意繼續就核計畫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更全面的討論。
《半島電視台》分析,伊朗當局似乎正試著傳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以色列只要繼續對伊朗發動攻擊,伊朗政府就會試圖反擊並採取報復措施,且不會繼續任何談判,不過同一時間,伊朗也想展現出他們沒有關閉透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大門,同時對試圖協助控制事態的歐洲國家未能正式對以色列襲擊行為進行譴責的做法表達「嚴重關切」。
阿拉奇昨日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時表示,以色列在與伊朗要與美國舉席會談的前幾天發動攻擊,是對外交努力的背叛,若非突發攻勢,美伊雙方本有機會在15日達成有希望的協議來解決就伊朗「和平核計畫」的爭端。
現階段,據伊朗半官方的《法斯通訊社》(Fars)報導,以色列的空襲已波及伊朗最大的核設施之一的伊斯法罕核能中心,其他設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攻擊,國際原子能總署警告,若持續攻擊核能設備,可能會引發區域性的災難,在當地有核能專家的俄國也肯定了此一說法。
在此之前,以軍曾對正在阿拉克(Arak)建設中的孔達布(Khondab)重水研究反應器發起攻擊,納茲坦(Natanz)濃縮設施及伊斯法罕核設施也有被攻擊紀錄,所幸目前外界皆沒有觀察到任何損壞,也沒有檢驗出輻射外洩的狀況。不過若正在營運的布希爾(Bushehr)核電站受到攻擊,可能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也因此以色列軍方特地出來駁斥攻擊該核電站的「謠言」。
俄國在該核電站駐有數百名的專家,負責人利哈喬夫(Alexei Likhachev)警告,任何攻擊都可能引發車諾比規模的核災,原子能總署亦表示,廠內存有數千公斤核能材料,遭受襲擊可能導致反應爐核心絨毀,周遭數百公里的地區都需要進行疏散,其範圍可能超出伊朗,涵蓋外圍的其他海灣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