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為 6 年同期最高,已有4例新生兒腸病毒死亡案例,疾管署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若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
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預估今年到7月底均為流行期,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疾管署於 6 月 18 日及 19 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此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
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共 5 例、含 4 死,均感染伊科病毒 11 型;所有年齡層的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共 7 例、含 5 死,7 例當中6 例感染伊科病毒 11 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 型。
新生兒腸病毒7重症4死 禍首是伊科病毒11型 孕婦、同住家人有症狀要警覺
繼 2018 年以來,國內再次出現新生兒伊科病毒 11 型疫情,疾管署說,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對,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基因序列與2018年國內流行株已有明顯差異,但與 2022 到 2023 年歐洲、2024 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顯示國內疫情是由歐洲、日本等國際疫情擴散而來。
由於此流行株具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毒力增加,在歐洲、日本均有造成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導致重症、死亡,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降低遭傳染的機會,並注意自身和家人症狀,有症狀儘速就醫以利醫師早期警覺診治介入。
在 18 日的重症病例討論會上超過 500 名醫護人員上線參與討論,並提出 3 大建議,專家會議決定,將納入新版「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產房落實詢問產婦接觸史,加強注意病嬰家庭成員或照護者有無相關症狀;如新生兒無法排除為腸病毒感染,建議發病 1 至 3 天內儘早給予免疫球蛋白;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將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納入臨床處置建議。
針對母親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專家會議廣泛討論後決議,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更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
疾管署建議,如家中有新生兒,儘量謝絕訪客,並避免讓新生兒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新生兒。家人工作或外出後返家先更衣洗手,在摟抱、餵食新生兒前,務必以肥皂正確洗手。定期清消嬰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新生兒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進食下降等症狀,應儘速送醫。
如本身是或家中有快到預產期的孕婦,則建議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如家人有症狀請自我隔離或做好防護,儘量不接觸孕婦;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並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等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