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17)日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今年累計 7 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5 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 11 型,且造成 4 例死亡。呼籲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如家中有新生兒,建議儘量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新增 2 例感染伊科病毒 11 型重症死亡病例,為 6 月 10 日公布之個案,分別為南部 6 天大的女嬰和南部出生 3 天的男嬰,其中 6 天大的女嬰死因為合併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出生 3 天的男嬰則是敗血性休克、腦膜炎和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過世。
上週另新增 1 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 3 天大男嬰,因有胎兒窘迫情形,於 5 月底剖腹出生,後續因為低血氧留在病房治療,但在出生第 3 天發燒、黃疸,X光片顯示肺部浸潤,醫師診斷為新生兒敗血症,轉至加護病房治療,後續有血小板減少情形,經化驗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腦膜炎、呼吸衰竭和腦出血等,目前在加護病房住院治療約兩週,意識狀態清醒。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 24 週(6 月 8 日至 6 月 14 日)門急診就診計 6,009 人次,較前一週上升 14.3%。今年累計 7 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及克沙奇B5 型 1 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 6 年同期最高,高於 2020 年至 2024 年同期(介於 0 至 6 例)。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指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 1 至 14 天發病,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特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
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的防護措施及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相當重要,呼籲準媽媽們產前 14 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等保護措施,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
楊生湳提醒,產前 14 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在疑似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家中成人或幼兒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也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