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昨(13)日對伊朗進行的空襲擊殺了大量軍隊高層及核科學家,攪動整個中東的安全局勢和美國、伊朗正在進行的核談判,不過以色列說要針對伊朗核設施下手已說了20年,為何要挑在此時發起攻擊呢?其中或許還包含要衝擊伊朗政權穩定性的理由。
事實上,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此之前早已多次警告要對伊朗採取行動以強迫中止核計畫,不過因為淪為口頭威脅而被伊朗譏為「放羊的孩子」。2018年當他再度譴責伊朗製造核武時,當時的伊朗外交部長札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還嘲笑他「這麼多次謊言,只能騙倒少數愚蠢的人」。
《路透社》引述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納坦雅胡擔任總理許久,2022年是他的第六任,是以國在任時間最久的總理。而他在過去幾任內亦持續提到伊朗威脅論,只是礙於伊朗在中東有著加薩哈瑪斯及黎巴嫩真主黨這兩個區域代理人,多面開戰的風險及國際社會給予的區域穩定壓力,皆讓他猶豫不決。
只是前(2023)年哈瑪斯攻擊以色列的行為讓以色列領導人堅信,這會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鬥,而伊朗的核子武器更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不得不加以處理;因此當以國去(2024)年為反擊伊朗飛彈攻擊而以反空襲方式嚴重破壞伊朗防空系統、飛彈生產能力後,他們認為主動出擊的時刻已經到來。
在此之前,巴勒斯坦的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組織、伊拉克民兵組織皆因以色列的攻擊而弱化,與伊朗交好的敘利亞領導人阿塞德(Bashar al-Assad)又逃亡莫斯科,伊朗的以色列防護網已受到削弱,再加上西方國家制裁打擊了伊朗最重要的出口品: 石油,其經濟危機及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補上了以色列需要的最後一塊拼圖。
配合情報機構的前置作業,以色列這波全面出擊確實重創了伊朗軍事實力,包含總參謀長、革命衛隊總司令在內的多名軍事高層喪生,革命衛隊的空軍軍官幾乎全滅,這導致伊朗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報復手段,亦打擊了政府的威信,多家外媒認為,納坦雅胡背後的「大目標」是為引發連鎖反應,刺激對政府不滿的民間人士發起抗爭,從而創造伊朗執政階層的更迭。
在空襲開始後的數小時後,納坦雅胡在一場視訊演講中直接向伊朗人民喊話,將伊朗政府形容為「壓迫人民近50年的伊斯蘭政權」,同時表示以色列在實現保衛國家目標的同時,也「替人民實現自由掃清障礙」,呼籲伊朗人民在政府虛弱的同時「站起來發出聲音」。
然而,雖然伊朗確實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德黑蘭實施根深蒂固的神權統治已久,這類心戰喊話對於占多數的什葉派民眾、對統治階級忠誠的武裝部隊來說,似乎影響力仍有限,而曾在小布希任內任高級官員、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的辛格(Michael Singh)亦警告,即使有反對勢力也難以確保其聯合。
舉例來說,2022年伊朗爆發席捲全國的「婦女生命運動」(Woman Life Freedom),當時各方就想組成一個結合各方的反政府聯盟,不過對領導人和政權推翻後應如何統治都持有不同看法,導致最後不了了之;而對以色列來說,雖然也有多個可扶持的人選,像是前巴勒維王朝王儲里薩(Reza Pahlavi)及流亡的反對派組織「人民聖戰者」(MEK),目前仍沒有決定性的計畫。
而即使伊朗現在的政府真的垮台並產生執政輪替,其結果也不見得真的美好。曾負責美國中東事務的情報官員、現任大西洋理事會成員帕尼科夫(Jonathan Panikoff)指出,這種改變仍有風險,因為以色列無法確認新的繼任者會在與以色列的衝突中採取更強硬立場。
帕尼科夫說,許多以色列人堅信伊朗政權會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不可能有比神權政權更糟的政府了,不過從歷史看來,總有機會朝更糟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