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美風氣盛行,但不時傳出意外事件。一名女子日前赴台北市大安區醫美診所進行舒眠電波療程,院方施打俗稱「牛奶針」的靜脈注射麻醉後失去生命跡象,送醫搶救昏迷多日仍不治。什麼是牛奶針?在台灣是否合法?「舒眠麻醉」風險如何?在此做個簡單介紹,讓讀者了解。
什麼是牛奶針?
牛奶針學名為丙泊酚(Propofol),因製劑外觀呈乳白色而有「牛奶針」之稱。丙泊酚製劑為具醫療用途的麻醉劑,以靜脈注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或在局部外科手術和侵入性檢查時作為鎮靜使用。
在台灣施打合法嗎?
台灣在2015年8月將丙泊酚歸類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同時也列為第四級毒品。
由於使用丙泊酚後可能會導致心跳減緩、呼吸抑制而死亡,因此須在具備相關急救的醫療設備的前提下使用,且須由專業醫師給藥,使用過程中也要有醫療人員持續監測病患的心臟及呼吸功能,避免因藥物過量,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巨星麥可傑克森即因牛奶針喪命
台灣有醫師為3毒癮患者打牛奶針致死
丙泊酚因有助眠特性常遭濫用,也會被毒癮者用來當作替代性毒品,最著名的案例是美國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2009年因他的私人醫師給他丙泊酚助眠,卻藥物中毒致死。另韓國演員劉亞仁2023年也被爆出使用牛奶針、K他命等4種管制藥品。
國內也不時傳出致死案例,中央社報導,台中醫師林育德自2015年至2016年間,多次為毒品成癮患者施打牛奶針,陸續造成3名患者死亡,依過失致死罪判處4年徒刑。
去年(2024年)12月一名40多歲婦人在北市某醫美診所進行「舒眠麻醉」後血氧濃度不穩,送醫搶救不治。今年(2025年)5月25日,車模蔡姓女子赴北市醫美診所施打牛奶針後陷入昏迷送醫急救,18天後拔管宣告死亡。
「牛奶針」舒眠麻醉太深 恐影響呼吸
術前應注意有無專科醫師在場
近年醫美、牙科或大腸鏡等檢查,經常採用靜脈麻醉或舒眠麻醉,雖然聽起來很舒服,但仍有一定風險。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廖文進指出,「舒眠麻醉」其實也是麻醉的一種,差別是全身麻醉會放鬆全身肌肉、另外插呼吸管幫患者呼吸,舒眠麻醉則是讓患者維持自己的呼吸。而要維持自己的呼吸,舒眠麻醉給藥須拿捏非常準確,若不慎讓患者落入重度睡眠,可能導致呼吸變慢甚至停止,導致發生缺氧。
防醫美麻醉風險重演
衛福部擬禁舒眠等用詞
中央社引述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麻醉屬於侵入行為,本身就有風險,未來擬要求不可使用「舒眠」等軟性、暗示民眾就像睡一覺的字眼,讓民眾降低戒心甚至忽略麻醉風險。正規手術須經過麻醉科醫師做術前評估、麻醉風險知情同意,不可以模糊。
哪些人麻醉需特別注意?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廖文進說,若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慢性病史,都要主動告知醫師,過敏體質可能在給藥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若有過中風、心肌梗塞,麻醉過程中也有復發風險。此外,有呼吸中止症候群的患者,過程中可能發生呼吸問題,也是高風險群。
麻醉師、麻醉專科醫師差在哪?
近年坊間診所常聽到「麻醉師、麻姐」,是麻醉專科醫師的簡稱嗎?台灣麻醉醫學會表示,「麻醉師」並非正式的專業職稱,多是坊間以護理師擅自施行麻醉時的用語。依目前法令,手術、麻醉等醫療行為應由醫師親為,「麻醉專科醫師」是衛福部部定專科醫師之一,需經4年以上專科訓練,並通過專科醫師考試,才可取得專科執照。
而針對麻醉專科醫師人力問題,之前有立委提案非麻醫受訓後可執行麻醉業務,遭麻醉醫學會強烈反彈。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指出,麻醉醫師的專業能力是無法靠其他簡單研習或短期訓練取代,即使專科醫師經多年訓練,也不會輕易自稱為專家。現況並非人不夠,而是分配問題,應重新思考如何妥善規劃麻醉醫師的人力配置,而不是依賴非專業醫師來執行麻醉。
「舒眠健檢」也有危險性
舒眠拔牙亦是使用「牛奶針」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7年6月6日舉行過一場「舒眠或麻醉?您需要瞭解的事」記者會,當時會中食藥署管制藥品組長蔡文瑛說,坊間常見的舒眠麻醉、舒眠健檢、舒眠拔牙等的舒眠一詞,使用的藥品其實就是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Propofol)。
蔡文瑛表示,丙泊酚是具有醫療用途的麻醉劑,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或是使用人工呼吸器病患、局部外科手術和侵入性檢查作為鎮靜使用。
由於過去曾經發生多起濫用丙泊酚導致發生意外,包含美國流行音樂天王巨星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也是因為濫用丙泊酚致死等,食藥署104年就將丙泊酚納入第4級管制藥品及第4級毒品。
中央社引述蔡文瑛說,根據食藥署統計,從列管以來,全台使用丙泊酚的機構家數由104年的1149家,增至106年的1746家,其中又以牙醫診所增幅最大。
時任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廖文進說,舒眠健檢不是睡一覺就好,它本身是有危險性的。
廖文進說,丙泊酚的劑量很難拿捏,只要一不小心過量,病患很容易從中度鎮靜進入深度鎮靜或全身麻醉的狀態,這時若是沒有適當處置,就很容易造成病患死亡。
廖文進提醒,民眾到坊間診所進行相關的「舒眠」治療時,一定要找有配置麻醉專科醫生或可以出示相關訓練證明的醫護人員的診所,避免意外發生。
醫師提醒: 電波除皺、超音波拉提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不只牛奶針,目前非侵入式醫美當道,醫師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如兒童、孕婦、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有傷口都不建議,也應避免過度或頻繁施打,嚴重恐燙傷、神經受損。
愛美是人的天性,尤其近年隨科技進步,非侵入式醫美主打沒有傷口、幾乎無恢復期就能對抗歲月痕跡,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年(114年)5月14日舉辦衛教記者會,提醒民眾應至合格醫療院所,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同時選用合格醫療器材,免傷了荷包又傷身。
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是熱門選項,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說明差異,電波為容積式加熱,溫度約攝氏55到65度間;超音波拉提則是點狀加熱,溫度更高,約60到70度。
王芳穎說,因為加熱方式不同、副作用也不太一樣,電波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水泡、麻木、脂肪層流失等狀況;音波則可能導致酸痛、瘀青、神經抽痛,甚至短暫肌肉無力或神經受損。
王芳穎建議,療程間隔至少1年,避免過度操作,「若傷到筋膜層,一旦筋膜斷裂恐導致臉垮掉,而且無法回復」。
雖然療效吸引人,但王芳穎提醒,這類療程並不適合所有人。包括孕婦、兒童、有心臟植入器材、傷口或感染部位、癲癇與精神疾病控制不佳者,不建議接受電波療程;若近期做過臉部手術、植入物尚未癒合,或有囊腫型痤瘡、顏面神經異常者,則應避免音波拉提。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林汝青表示,合法用於拉提與除皺的設備皆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查,消費者進行療程前應主動確認「選擇合格醫療院所、醫師具執業登記資格、使用器材具食藥署核准許可證」。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補充,2024年各地衛生局查獲非法醫材超過2300件,其中不乏醫美相關醫材,另與海關合作也已攔截違法進口醫材如除毛儀、玻尿酸針劑等逾120件。近5年電波療程尚無不良反應通報,音波則有2件不良反應、1件品質問題,多因機器故障或操作不當,均為短暫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