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臺商業協會昨(11)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Taiwan-US Defense Industry Forum),聚焦台美協作潛力、無人載具合作等議題。與會專家提醒,台灣在能源與基礎建設的布防明顯不足,亟需未雨綢繆,以因應潛在台海衝突。
這一年一度的國防論壇,為期一周,共有美臺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50 多位成員參與。成員訪台期間,並將拜會我政府官員、政黨領袖並參訪重點設施,旨在強化台灣因應中國威脅的防衛準備。
協會主席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在開幕致詞中表示:「這是我從事相關工作 30 年來,威脅程度最高的時刻。」他指出,雙方朝野皆展現對抗中國灰色地帶行動的高度支持,但國民黨與民眾黨聯合在立法院形成牽制,對軍購案構成阻力。
「我不認為他們有意阻撓採購,畢竟雙邊關係好不容易花了 10 到 15 年才重建,但關鍵往往藏在細節裡。」
傳遞嚇阻訊號
前美國陸軍部長、現為安全與嚇阻戰略專家的沃莫斯(Christine Wormuth)接續發言表示,對中國必須發出清晰訊號:「今天不是你們靠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時候。」
沃莫斯指出,過去20年來,美軍將精力投入伊拉克與阿富汗,讓中國趁勢壯大軍力,並對區域施加經濟壓力,台灣海域頻遭侵擾即為一例。她呼籲台灣政府將國防預算提升至 GDP 的 3% 以上,提高國防開支將向美國傳遞訊號──台灣有決心自我防衛。
沃莫斯也強調,國防不應僅由政府單方面承擔,國內產業應積極參與。與美國企業合作,可縮短研發時程至數年內。
關鍵基礎建設與能源挑戰
曾在五角大廈任職 20 年的戴克(Chris Decker),現為扁平地球管理顧問有限公司(Planate Management Group)總裁。該公司標榜具多年美軍建造與國防統一設施準則施作經驗,如在烏克蘭等高風險地區建造軍營與後勤中心。
「台灣土木工程實力強,但應加強整合能力,確保在遭受攻擊時仍可維持關鍵運作。」戴克指出,儘管台灣因地震需求使基礎設施具備一定韌性,但在面對未來戰爭衝擊時仍顯不足。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的能源供應與電網安全。他舉例,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時,針對變壓器等關鍵電力設施進行攻擊,建議台灣應參考其經驗,以防範類似威脅,如設置沙包或防爆牆等。透過事前規劃與模擬演練,可有效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他並提及電磁脈衝(EMP)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可保護供電穩定。
他指出,烏克蘭能維持能源供應,是因俄羅斯並未針對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同時其國內仍保有煤炭與核能發電。然而,台灣的情況更為嚴峻。自 5 月 17 日起核電歸零後,台灣能源結構更依賴液化天然氣(LNG),計畫將其比例提升至50%。
韓儒伯表示,「LNG 儲存困難、保存期短。在中國解放軍最近期的軍演評估中,若供應中斷,台灣能源恐僅能支撐兩週,屆時將面臨選擇誰能繼續用電的艱難決策。」他主張,台灣應建立煤炭儲備,勿因民間壓力而拆除燃煤電廠。他補充,小型模組化核電技術尚未成熟,不宜過度倚賴。
日前國防大學副教授陳育正與客座學者 Tin Pak 也投書 Taiwan News,示警台灣並未作好因應電磁脈衝攻擊之準備。
多數民間電力系統,如各地發電站及輸電線路,僅符合商用安全規範,倘遭遇武器級電磁脈衝攻擊,恐不堪一擊。專文點出,此議題的討論並未獲得應有的關注,預算來源、執行標準也是問題。政府應向人民宣達EMP威脅的嚴重性,才能儘速展開對話,推動電網強化措施。
戰爭型態的改變
韓儒伯指出,過去國防政策過於集中在武器採購,而忽略基礎建設與戰時韌性。「購買高端武器雖吸睛,但若無適當保護,面對台灣環境與攻擊風險,也難持久。」
他以烏克蘭戰爭為例,雖是一場人道災難,但亦促成大量技術創新,如1939年戰機誕生般顛覆戰場局勢。烏克蘭開發出的低成本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FPV Drone),已能摧毀昂貴的轟炸機、坦克、橋梁與軍艦。
紅貓控股(Red Cat Holdings)亞太區業務發展總監霍夫(Stayne Hoff)說道,「烏克蘭是為了生存而戰,技術與戰術每三週就有一波創新進展,連美國都還在追趕。」
2019 年創立的紅貓控股,專注於將商用無人機改造為軍警用途,並涉足無人水面載具。無人機可用於短程偵察與精準打擊,且美軍目前正與新創公司合作,推動模組化、可相容多系統的架構。
然而,無人機產業仍面臨「紅色供應鏈」的滲透風險。霍夫坦言,要完全剔除中國製零件極為困難,因其價格低廉且能即時供貨,已深入業界。「我們稱這是清除紅色供應鏈的神聖任務。無論多困難,都必須做到。」
技術分享與產業發展
有觀眾詢問,美國企業是否擔心與台灣公司合作會洩露無人機技術機密?霍夫稱其公司並不擔憂,因創新速度極快,幾乎沒有什麼可保密的。
模組化系統本就允許與不同供應商整合。韓儒伯補充指出,台灣的科學園區與產業聚落模式為半導體業注入動能,無人機產業也正於嘉義複製類似模式。
然而,霍夫持保留態度。他表示,「產業聚落是否能加速發展,沒有單一的公式可套用。與有經驗的夥伴合作是極佳起點,這讓台灣能少走彎路,甚至有可能提早十年達成目標。」
他相信台灣有潛力發展軍民兩用無人機產業,並應深入研究烏克蘭的不對稱戰爭策略,如何以低成本方式有效削弱敵方。
根據霍夫,2023 年,烏克蘭就有 30 家公司每月生產 3 萬架無人機,而如今已成長至 200 家公司,每月產能超過 10 萬架,並在地下工廠或民宅中分散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