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全台失智症患者達 35 萬人,6 至 7 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目前已核准 2 款阿茲海默症新藥,亞東醫院預計 6 月 19 日施打,可能成全台灣第 1 針。
目前2款藥物均是延緩延緩發作,非根治藥物,且僅限用於類澱粉蛋白沉積所致的輕度認知障礙與初期阿茲海默症,且未帶有載脂蛋白Eε4基因者(non-carrier),分別是由美國與日本合作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與美國禮來藥廠的「欣智樂(KISUNLA)」。
「樂意保」每兩週注射一次,之後可延長為每月施打,研究顯示可延緩病程約 26%;「欣智樂」每月施打一次,平均可延緩病情約 35%,兩款針劑已於今年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這 2 款藥物約需使用 1 至 1.5 年,才能清除致病類澱粉蛋白,即使打藥仍要持續追蹤,當類澱粉蛋白數值降低,還是需要定期回診,若類澱粉蛋白再度上升至應該用藥的數值,就必須再次施打,新藥不是根治,只是延緩發病。
甄瑞興提醒,若是天生帶有易出血性基因,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曾中風或腦部為出血者,都不是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對象;這 2 款新藥均有腦出血與腦水腫風險,根據臨床資料,約 3%的患者可能出現點狀出血或水腫、0.7%出現神經反應變慢,由於全球各國都剛開始使用新藥,療效與副作用仍待評估。
此外,對於患者來說,更大的現實壓力來自費用,一年療程費用上看百萬元。若加上前期影像、基因等檢查費用,全是自費,對多數家庭是一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