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撕破臉,再次證明了一項世俗真理:當權勢與錢勢衝撞,贏家永遠是掌權者。
金融時報評論員拉赫曼(Gideon Rachman)犀利點出,數十年的全球化在各地催生了億萬富豪,但當金錢與政治發生衝突,政治永遠站在權力頂端。無論是俄羅斯、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甚至是美國,有意染指政治的富豪,都會被毫不留情地提醒,「誰才是真正手握大權的人」。
正如毛澤東於 1927 年國共合作破裂後所作的名言:槍桿子裡出政權。擁有國家機器——軍隊、檢察體系、稅務機關——的控制權,終究比銀行帳戶裡的大把銀子更有分量。
那些年,那些血淋淋的例子
俄國:總統普丁的權力崛起,有賴一批在 90 年代累積巨富的寡頭支持。他們原以為普丁會成為其財富的守門人,但當他坐穩克里姆林宮後,即迅速表明誰才是老大。
當時俄國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開始涉足政治,試圖建立獨立勢力,結果鋃鐺入獄,服刑十年。另一位巨富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被迫流亡海外,死因成謎。
中國:中國前首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的下場,「相對」幸運些。2020 年,他公開批評中國金融監管制度,隨後其螞蟻集團的上市計畫被緊急叫停,馬雲也消聲匿跡。中國共產黨明確讓這位標誌性的資本家知曉,再大也大不過黨。
雖然馬雲逃過牢獄之災,被消失一陣子後,於 2023 年重新回到公眾視線,但物是人非,他已失去了對阿里巴巴的掌控,風光不再。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一位深受川普讚賞的強人——同樣展現了他對本國富豪的掌控力。2017年,他以反貪為名,將數十位富商軟禁在沙國首都利雅德的麗斯卡爾頓(Ritz-Carlton)豪華飯店。這場事件釋出的訊息十分明確:絕對權力不容挑戰。
不服,就成為領導者
拉赫曼認為,對富豪而言,唯一能真正抗衡領導人的方式,就是成為領導人。義大利已故富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就是一例,這名爭議性人物創立政黨、三度擔任總理。喬治亞的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甚至是川普本人,也都走上了這條路。
不想爭,就拿捏分寸
能如此「轉型」的寡頭,終究是少數。選擇不入政壇的富豪,則必須謹守分際,清楚自己的位子。印度的安巴尼(Ambani)家族財富驚人,卻始終與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保持密切關係,從未試圖挑戰其領導地位。
墨西哥首富斯利姆(Carlos Slim)則更為低調,多年來與歷任總統都維持良好關係,鮮少發表政治言論。無論誰執政,他的中立態度,讓他在財界地位牢固,甚至與左翼總統歐布拉多(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合作推動重大基礎建設。
民主大國又如何
許多美國人或許難以接受,美國的金錢與權力糾葛,竟可與中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相提並論。畢竟,這歷史悠久的民主國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但事實是,川普已暗示若馬斯克支持民主黨,可能失去聯邦合約,甚至警告他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川普的激進支持者、前白宮首席策士班農( Steve Bannon)甚至主張將馬斯克的 SpaceX 國有化,並提議調查其移民身分,尋求將他驅逐出境。
財產沒收?驅逐出境?這一切聽起來非常「不美國」。但在川普治下的美國,沒什麼不可能。拉赫曼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