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英國近期與歐美達成協議,同時向中國遞出橄欖枝,正成為應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首個壓力測試案例。這個仰賴全球商貿的傳統開放型經濟體,在川普發動全面關稅戰後,已達成包括印度自貿協定、美國鋼鐵關稅減免等協議,並在國防與農產品標準上向歐盟靠攏。
三強夾縫間的戰略困境
分析師指出,此策略已令美國、歐盟與中國三大貿易夥伴(合佔英國貿易總量 2/3)漸失耐心,且經濟效益短期難顯現。英國前商業部常務次長唐諾利(Martin Donnelly)警告,當今環境難尋「輕鬆籌碼」,若平衡失當恐遭「三大貿易集團邊緣化」。
貿易專家分析,英國實質接受作為美國安全與科技體系的「衛星國」(指在關鍵領域依附強權運作的國家)的定位,允許華府監管部分供應鏈及鋼鐵業股權結構,此舉恐逐步壓縮中國參與空間。政府雖拒絕美方擴大農產品市場准入要求以維持與歐盟標準一致,但此協議因歐盟期望強化對英軍事合作而降低談判阻力。
對中政策的矛盾拉扯
與此同時,英國試圖多線操作:爭取中國消費品與投資、向中國富豪推銷金融服務,同時嚴防敏感技術外流觸怒華府。英國特許出口與國際貿易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Export & International Trade)會長佛吉歐尼(Marco Forgione)透露,8 萬家出口商已開始重組供應鏈,將國防與人工智慧等高風險領域隔離。
「企業需要兼容所有主要市場的策略,」佛吉歐尼強調,「分領域差異化對待美歐中雖具合理性,但須合作方認可其連貫性而非投機取巧。」一名匿名貿易官員指出,英國取得川普政府拒給歐盟的讓步,但也接受歐盟難以容忍的附屬地位,未來最大挑戰在於「維繫各方容忍度」。
脫歐貿易紅利未兌現
英國 2020 年正式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後,脫歐派曾承諾將加速與亞洲新興市場簽約,並深化英美「特殊關係」至農工產品貿易領域,然相關願景多未實現。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估算,脫歐導致的貿易弱化將使 15 年後經濟潛在生產力較留歐情境衰退 4%。
當前英國負債達 2.8 兆英鎊(3.7 兆美元),經濟成長停滯,亟需透過國際結盟重啟動能。英國商業貿易部委員德雷克斯勒(Paul Drechsler)認為,近期協議有助重建信任:「在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動盪之際,重啟貿易引擎刻不容緩。」
鋼鐵協議牽動中美神經
英國成為川普任內首個獲關稅減讓國家,雙方簽署的鋼鐵汽車關稅協議保留 10% 基準稅率,儘管英美貿易長期平衡。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 Oertel)分析,此舉可能激怒主張聯合抗美的歐盟與日本,更埋下中英關係地雷,協議包含鋼鐵業「安全條款」,賦予美方排除中國參與英國鋼鐵業的潛在權力。
2024 年 7 月勝選的英國工黨政府將修復中英關係列為要務,此前保守黨執政期間因香港、人權與國家安全等議題與北京屢生摩擦。中國駐英使館聲明強調「國與國協定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明言將「採取必要措施」回應。
歐特爾警告,若北京選擇強硬反制英國以警示他國,倫敦處境將進退維谷:「英國自願成為政策實驗品,這絕非舒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