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攜手台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成功開發全球首套 AI 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助胰見」(PANCREA Saver)。該系統已於去年底在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正式上線,並提供自費 AI 影像分析服務,為胰臟癌的早期偵測與治療帶來全新契機。
由於胰臟癌在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且病程進展快速,加上致死率極高,因此被稱為「癌中之王」。台大醫院指出,胰臟癌預計將在 2030 年成為美國第二大癌症死因,在台灣也已上升為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七位。
胰臟位於腹腔深部,體積雖小,卻是人體中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隨著胰臟癌腫瘤逐漸擴大,患者可能出現上腹疼痛、體重減輕與黃疸等症狀,亦可能伴隨背痛、腹脹、噁心嘔吐、血糖升高、脂肪便或長期腹瀉等表現。
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陳柏廷表示,儘管胰臟癌的致死率極高,但若能在腫瘤小於 2 公分時及早發現並治療,病患的存活率可提升至 80%。然而他也強調,胰臟位於腹部深處,電腦斷層影像(CT image)可能受限,約有 40% 的病灶容易被忽略,因此過去診斷結果很大程度需仰賴醫師的臨床經驗。
陳柏廷表示,這套「助胰見」系統導入深度學習模型與影像資料訓練,可即時分析病患 CT 影像,並自動標示胰臟輪廓與病灶位置,整體判讀過程只需 2 分鐘。經全國性臨床測試顯示,對小於 2 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檢出準確率更高達 90%。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指出,台灣近年罹患胰臟癌的人數呈上升趨勢,目前每年約新增 3,000 至 4,000 名患者。然而,大多數病患在確診時病情已屬晚期,僅有約 20% 為可接受手術的早期個案,其餘 80% 的病人已發生癌細胞轉移,無法立即進行手術。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廖偉智提醒,胰臟癌是一種病程發展極為迅速的腫瘤,腫瘤大小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可能出現顯著變化。他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慢性胰臟炎、胰臟囊腫、胰臟癌家族病史或糖尿病等情況者,接受「助胰見」系統檢查,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
台大醫院指出,這套 AI 系統已取得台灣與美國各 4 項發明專利,並通過台灣食藥署醫療器材核准,同時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突破性醫材」(Breakthrough Device)認證,顯示其在臨床應用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