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路透社、CBS News 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本週二(5/13)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一場投資論壇上表示,將「啟動解除對敘利亞的制裁」程序,以助該國邁向穩定。此舉被視為美國中東政策的重大轉向,但決策過程的倉促與細節模糊,不僅令財政部與國務院官員措手不及,更引發外界對政策落實的疑慮。
川普突襲式宣布 內部急釐清細節
川普表示,解除制裁是應沙國王儲要求,並稱此舉將為敘利亞提供「邁向偉大的機會」,但決策背後亦涉及多方考量。然而,路透社引述匿名官員指出,此決定令財政部人員大感意外,內部正緊急研擬如何逐步撤銷數十年來累積的複雜制裁措施。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雖稱此政策已醞釀數週,但未透露具體決策時間點,僅強調將依據《凱撒敘利亞平民保護法》(Caesar Syria Civilian Protection Act,簡稱凱撒法案)的豁免權限,在未來幾週發布「廣泛經濟領域」的一般許可證,以利重建工作。
過渡政府遊說奏效 區域盟友推波助瀾
敘利亞過渡政府自前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去年 12 月垮台後,持續向美方爭取鬆綁制裁。過渡政府指控,制裁導致公務員薪資短缺、基礎建設與醫療體系重建停滯。據 CBS 新聞報導,敘利亞央行行長 Abdelkadir Husrieh 4 月曾於華府參與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會議,積極尋求國際支持。
沙烏地阿拉伯與土耳其兩大美國盟友亦力促與敘國關係正常化。沙烏地除提供援助外,更願協助償還部分債務,試圖拉攏敘國新政府以制衡伊朗;土耳其持續在敘利亞北部維持軍事據點,其政府長期主張此舉是為防範邊境安全威脅。然而,伊朗與俄羅斯仍透過地方代理人掌握部分油田與戰略要地,可能為重建帶來複雜挑戰。歐盟雖歡迎美國政策轉向,但堅持要求過渡政府推動「可信選舉」作為全面解禁前提。
制裁歷史深厚 撤銷需法律程序
美國對敘利亞制裁始於 1979 年,歷任政府層層加碼。2003 年《敘利亞責任法》(Syria Accountability Act)以該國支持真主黨等「恐怖組織」為由實施經濟封鎖;2011 年歐巴馬政府因阿塞德鎮壓內戰擴大制裁;2019 年川普簽署《凱撒法案》,進一步切斷敘利亞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結。當前制裁多屬國會立法,需透過總統豁免權或國會修法才能解除。盧比歐坦言,終極目標是推動國會廢除《凱撒法案》,但現階段「時機尚未成熟」。
據《凱撒法案》,川普可簽發豁免暫停制裁,但須證明此舉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路透社引述國務卿盧比歐說法指出,共和黨與民主黨議員已要求政府運用此法律授權解除制裁,但同時強調「豁免需每 180 天更新一次,政策反覆恐影響外資信心」。CBS 新聞則報導,此決策引發國會兩黨擔憂,部分議員要求審慎評估,避免資金流向與伊朗關聯的武裝團體。
重建與風險並存 人道組織迎契機
美國財政部 15 日於社群平台 X 發文,稱正與國務院、國家安全會議協作執行川普指令,未來行動將「為敘利亞經濟、金融與基礎建設重建鋪路」。若制裁解除,人道組織運作與外資進入的障礙有望減少。然而,共和黨與民主黨國會議員均要求審慎評估,避免資金流向殘存的前政權勢力或伊朗支持的武裝團體。
盧比歐強調,豁免權需每 180 天更新一次,政策反覆風險可能影響外資信心。敘利亞外長兩週前密訪華府,顯示雙方已就解禁展開前期磋商。儘管川普聲稱「全面解除」,實際措施恐分階段實施,以平衡區域安全與重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