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版圖中,美中兩大經濟體的關稅政策牽動各國神經。近期,美中達成初步關稅協議,雖為全球經濟帶來一線曙光,卻也使台美關稅關係面臨更多變數與挑戰,包括關稅高低的不確定性上升,以及美中與美台談判時間落差所造成的空窗期,對台灣政府形成壓力,經濟短期內更需戒慎應對。
美國與中國於5月12日在日內瓦舉行關鍵會談,達成初步關稅協議,雙方同意大幅降低高額關稅。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不過,該協議僅有90天的效期,雙方須在此期間持續磋商,以完成最終協議。
此次重啟談判,是雙方在內外壓力下的權宜之計。對美國而言,持續高漲的通膨與國內產業對關稅壁壘的反彈,使政府亟需與中國緩和緊張,以穩定經濟情勢。而中國方面,面對經濟成長放緩、內需疲弱,加上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促使北京尋求對話以改善外部經濟環境。美中協議雖然是經濟與政治妥協的成果,卻也為其他國家設下更高的談判門檻,增加變數。
以英國為例,作為第一個與美國簽署關稅協議的國家,其協議內容在美中初步協議出爐後,顯得不夠優惠。例如,英國汽車製造商每年出口至美國的配額為10萬輛,適用10%「對等稅率」,超出部分則課以25%稅率,這可能使英國政府對先前協議感到後悔。台灣政府也須審慎評估,若談判結果遜於美中協議,恐將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尤其在半導體與電子產品等關鍵領域。此外,台灣在談判中更須兼顧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因素,挑戰不容小覷。
更複雜的是,所有國家與美國的關稅協議延展期自4月10日後90天起算,而美中則自5月13日起算,形成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差,造成微妙的談判空窗期。此期間,各國政府在決定是否與美國簽署協議時,面臨兩難:若過早達成協議,可能錯失未來美國釋出更優惠條件的機會;但若延遲簽署,則恐遭遇持續關稅壁壘衝擊,影響國內產業。
面對美中關稅協議所引發的變局與挑戰,台灣政府應採取積極而審慎的應對策略。首先,需密切關注美中後續談判進展,並深入研判對台灣可能產生的影響,及早規劃應對方案。其次,應主動與美方展開溝通,爭取更有利的雙邊貿易條件,同時凸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只有審慎權衡、靈活應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貿易情勢中持續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