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核能發電占比約3%,核三廠2號機將在17日停機除役,核電歸零。台電11日表示,今年將有近500萬瓩大型燃氣機組加入供電行列,加上再生能源支撐,可確保供電無虞。
台灣過去共3座核電廠營運,2016年核電占比超過10%,近年核電機組陸續停機,核一、核二已進入為期8年的除役過渡階段。根據台電統計,今年1到3月核能發電量占台電系統約3.6%,隨著核三2號機將在17日停機,核電歸零,台灣將進入「非核家園」。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示,按照目前估算都在安全狀況,也有新的發電機組會加入,足以彌補,今年可維持白天10%、夜間7%的備轉容量率,供電無虞,甚至到2032年前發電量都是足夠的,請民眾安心。
中央社引述台電指出,已規劃今年有近500萬瓩大型燃氣機組加入供電行列,包含大潭7號機、興達新1號機、興達新2號機及台中新1號機,總裝置容量達480萬瓩,新增機組遠大於核三2號機95萬瓩,可確保民眾用電需求。

針對核電歸零後的調度策略,台電表示,近年風電、光電裝置容量持續增加,尤其光電成為白天供電好手,今年4月單日光電發電量即有超過1000萬瓩,風力發電也逾300萬瓩,風、光合計占整體發電量約1/3。
除了新增燃氣機組之外,台電指出,將透過再生能源、抽蓄水力及負載管理等調度手段,維持電力供需平衡。
另一方面,在野黨推動核電廠延役修法,推升核電續命可能性,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指出,若要延役,加上重新購買燃料棒等作業,重啟至少需16至18個月。知情人士解釋,燃料棒都是客製化,光重新訂製至少1年半,不包含其他如核安會、國際間同儕等安全審查時間。
台電強調,過去台電核廢處理實質遭遇地方政府長時間卡關,核二1號機甚至被迫提早停機除役;另高、低階核廢料處置也仍面臨推動困境,如要繼續使用核能,更應務實處理核廢難題並支持核廢相關立法與修法。
邁入非核家園
台電鼓勵核能單位員工轉火力電廠歷練
核三廠2號機將在17日停機,屆時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目前台電核能事業部約75%人力辦理核電除役工作,隨著業務調整,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也鼓勵核能單位年輕員工到其他火力電廠歷練。
台電目前核能事業部共1866人,台電表示,因應核電廠逐步進入除役,核電廠除役及核廢選址工作仍需大量核能專業人才,包括除役拆廠、輻防管制、離廠偵測、廢棄物處理、高低放最終處置等,目前約有75%人力辦理核電除役工作(包含核三廠今年屆期前的電廠人力)。
至於後續核能事業部人力分配,台電表示,考量除役工作人力需求大,同時關注未來新型核能技術發展,台電將會維持核能發電技術人力,維繫關鍵人力的技術傳承與累積,做好轉型人力與技術培育運用的規劃與準備。
據透露,台電計劃將核能發電、核能技術處合併,執行除役及核能技術傳承工作,核能後端營運處則是主要負責核廢料處置工作,組織與人力規劃將隨核能業務需求,隨時滾動檢討。台電也朝向將部分核能單位人力,在符合火力電廠的專長及業務需求,且有意願情況下,調往火力電廠歷練。
面對未來新核能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台電表示,除配置適當人力進行核能科技情蒐與研究,也將尋求國外合作的機會,例如派員至國外核能廠商或國家實驗室見習,以維持電廠運轉及維護專業能力,並與國際接軌,建立未來引進新核能技術的種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