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於 5 月 11 日結束為期兩天的高層經貿會談,路透社報導,美中雙方雖宣稱取得進展並同意設立新對話機制,但現行高達 145% 與 125% 的雙邊關稅壁壘仍未解凍。與此同時,美方官員預告未來三個月將簽署「連串貿易協議」,試圖為持續五年的關稅戰劃下階段句點。
「建設性」會談與未竟之局
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在閉門會談後表示,雙方達成「實質進展」,協議將有助緩解美國 1.2 兆美元全球商品貿易逆差。中方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銜代表團,稱會談「坦誠深入」且達成「重要共識」,預告週一(5/12)透過世貿組織(WTO)發布聯合聲明,內容含「令世界振奮的好消息」。
關稅戰暗流未息
雙方簡報會均未提及調整現行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 145% 關稅,中國則對美國商品課徵 125% 報復性關稅。財政部長班森特此前直言此稅率形同「貿易禁運」需「逐步降級」;貿易代表葛里爾僅稱協議有助緩解美國 1.2 兆美元全球商品逆差,但未透露具體路徑。值得注意是,川普上週五(5/9)首度鬆口稱 80% 關稅「看似合理」,被視為釋出降稅訊號。
美方雙線策略:降級緊張、擴張協議
路透社報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週日(5/11)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揭示華府雙軌策略:
1. 重置美中對話:直言 145%/125% 關稅實質導致「雙方停止貿易」,班森特此行核心任務是「降級緊張、重設談判框架」。
2. 加速全球布局:預告「未來三個月將簽署連串貿易協議」,模式類似上週與英國達成的有限協議(維持 10% 關稅)。雖未點名國家,但透露「近 24 項協議正在推進」。
駁斥就業衝擊論
針對關稅導致碼頭工人與卡車司機失業的質疑,盧特尼克淡化稱,「當前問題僅限中國,其他國家關稅僅 10%,無須過度解讀。」他強調待關稅政策「階段性收尾」後,物價將趨穩。
新建機制 vs. 結構性僵局
雙方同意設立經貿議題新磋商平台,細節待週一(5/12)公布。此舉被視為替「後關稅時代」鋪路,但美中數十年來已建立逾 20 個對話機制(含拜登政府 2023 年經濟工作組),均未能撼動中國國家主導的出口經濟模式。
WTO 秘書長伊衛拉(Ngozi Okonjo-Iweala)會後肯定會談「積極成果」,敦促持續緩解緊張。然現實是,WTO 早前裁定川普時代對中關稅違規,卻因美國杯葛上訴機構法官任命而無法執行,凸顯多邊體系失能窘境。
關稅戰回顧與地緣盤算
此次日內瓦會談是川普政府發動全球關稅戰後,雙方高層首度面對面經貿磋商。川普於今年二月以「芬太尼危機」為由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對中國商品課徵 20% 關稅,四月追加 34%「對等關稅」,後續多次加碼至現行 145%,導致雙邊近 6,000 億美元貿易幾近停擺。
美方核心目標仍是縮減對中 2,950 億美元商品逆差,並迫使北京放棄「重商主義」(mercantilist)經濟模式。中方則堅持「調降關稅為談判前提」,「形成相互牽制的談判僵局。
會談選址瑞士駐 UN 大使館湖畔別墅,具強烈象徵意義,中立國瑞士近期積極穿梭調停,試圖在美中「新冷戰」格局中扮演橋樑角色。
政治訊號與市場觀望
川普在 Truth Social 發文肯定「以友好且建設性方式達成全面重啟」,白宮經濟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同步預告本週可能公布其他協議。金融市場密切關注週一聲明細節,特別是關稅調整幅度與時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