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塑膠微粒等塑膠帶來的環境、健康負面影響被揭露後,新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所會碰到的塑膠中,可能含有會擾亂人體24小時睡眠周期及晝夜節律的化學成分,並造成睡眠障礙、糖尿病、免疫系統問題,甚至可能導致癌症。
衛報報導,這篇發布於《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的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俗稱PVC)材質醫用餵食管和聚氨酯水袋中提取出的化學物質,會破壞調節人體內部晝夜節律(也就是俗稱的生理時鐘)的細胞訊號,導致其誤差可能高達17分鐘,進而增加肥胖、失智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去針對塑膠化學毒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俗稱塑化劑)和雙酚(bisphenol)等化學物質如何對生物內分泌、賀爾蒙等系統產生影響。這份研究則針對細胞內的腺苷受體(adenosine receptor),即控制人體內晝夜節律的關鍵組成成分,同時也是咖啡、茶、巧克力等提神作用的直接影響對象。
研究發現,塑膠內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的過程,與咖啡因對腺苷受體的影響方式類似。不一樣的是,咖啡因是透過讓腺苷受體失去活性,而塑膠化學物質則是活化腺苷受體來達成類似效果。這個過程會導致人類基因中與晝夜節律相關的PER2蛋白及環腺苷酸(CRY2)出現週期位移,擾亂A1 G蛋白偶聯受體(GPCRs)介導的睡眠機制。
研究共同作者瓦格納(Martin Wagner)解釋,這種受體位於大腦中,負責向身體發送「太陽升起,讓我們開始新的一天」這樣的信號。不過,在被活化後,可能會讓細胞內傳遞信息的環腺苷酸(cAMP)大幅減少,導致訊息無法正確傳遞,從而延緩身體的自然生理現象。這種影響的效果雖然不如咖啡因,但對細胞的影響過程比過去對賀爾蒙的影響快上許多。
聚氨酯(polyurethane)、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等常用於食品包裝的塑膠,在兒童玩具、家具、汽車等生活常見物品中也是必要成分,其中含有的數千種化學物質,目前對身體的實際衝擊尚不可知,不過大概也不是什麼好事。
瓦格納說,晝夜節律對人體的生理及整體健康都極其重要。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15分鐘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人體在調節生理時鐘上十分嚴謹,相比起來這是十分大的轉變,後續仍需持續追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