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國家將廢棄物「傾倒」至開發中國家,眼不見為淨,卻成了不肖業者圖利的來源、民眾食安的隱患。衛報披露,印尼人天天吃的豆腐,恐怕不少都是產自燃燒塑膠的鍋爐。人們隨手丟棄的包裝垃圾,在地球的另一端,成為燃料,悄悄進入食物鏈。
外國塑膠燃料製豆腐
在印尼東爪哇的特羅波多(Tropodo)村,每日有多達 60 間豆腐工廠運作,製作出 60 噸豆腐供應當地市場,包括泗水市( Surabaya,印尼第二大城市)。但這些豆腐的生產過程令人驚愕——是用來自澳洲、紐西蘭、美國、英國、日本與法國的進口塑膠垃圾燃燒加熱製成。
根據衛報實地走訪調查,這些工廠每週焚燒多達 70 噸進口塑膠廢料。儘管這種做法在印尼法律上是明令禁止的,多名工廠老闆坦言,塑膠比木柴與椰殼便宜,是更「經濟」的燃料選擇。
一名工廠老闆透露,每兩天就燒掉一車(最多可達 3 噸)進口塑膠,成本僅約 13 美元。相較之下,購買相同重量的木材,需花費 130 美元。一名業者指出,若改用木頭做為燃料,每週成本達 150 萬印尼盾(約 97 美元),而「塑膠是紙廠的卡車免費送來的。」不是不清楚健康危害,卻也坦言在現有經濟條件下別無選擇。他呼籲政府應提供補貼,協助轉換至更乾淨的能源。
外國垃圾何以進入印尼?「廢紙進口」成後門
印尼每年進口超過 300 萬噸的廢紙與紙板,這些材料大多來自歐盟、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這些廢紙常混入塑膠包裝、食品袋等不可回收的塑膠廢棄物。
儘管印尼政府對進口紙張設定了 2% 的污染限制,環保團體 Ecoton 指出,實際污染比例高達 30%,而這些「多出來」的塑膠,最後往往流入豆腐工廠的鍋爐。
這些廢棄物大多經由泗水港口輸入,轉運至附近的造紙廠,而後再由中間人轉售或免費提供給工廠作為燃料。
豆腐中驗出微塑膠
根據 Ecoton 的實地調查,在特羅波多市集販售的豆腐中,發現微塑膠纖維濃度高達 0.15 毫米至 1.76 毫米不等。塑膠燃燒所產生的微粒也會透過空氣、水與表面沉積進入食物鏈。研究顯示,微塑膠與心血管疾病、中風、甚至死亡風險有關聯。
除了豆腐本身,工廠周邊土壤與灰燼污染亦造成更廣泛的影響。雅加達的Nexus3基金會與其他研究單位合作的 2024 年研究發現,在特羅波多等地區,僅食用半顆土雞蛋,其戴奧辛含量就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安全上限達 48 倍。
戴奧辛為一種劇毒污染物,會對孩童的神經與發育造成傷害,也可能導致成人不孕、流產、免疫系統受損與內分泌失調。
垃圾殖民主義
印尼環境部廢棄物管理部主任 Novrizal Tahar 坦言,燃燒塑膠「對人體健康極為危險」,該政府正努力落實 2025 年起實施的塑膠廢棄物進口禁令。
但地方環保人士如 Ecoton 的 Setyorini 博士指出,真正的問題並未解決。只禁塑膠,卻不管混有塑膠的紙張,無異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她直言,這種把垃圾輸出到發展中國家的做法,根本是一種「垃圾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