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局勢動盪的當下,台灣正積極調整其外交戰略。除了鞏固與美國的緊密關係外,擴展與歐洲的連結也成為不容忽視的重點。台灣首度舉行歐戰紀念活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是在全球話語權競爭中,與中國爭奪對歷史詮釋的主導權。
歐洲向來是民主與自由價值的堅實堡壘,在國際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台灣與歐洲互動日趨頻繁,特別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雙方於安全與人權議題上展現高度共識。在歐戰結束80週年之際,台灣首度由官方層級舉行紀念儀式,象徵性不言而喻。
賴清德總統親自出席並發表演說,他說紀念歐戰勝利不僅是緬懷歷史,更是台灣對和平、人權與自由價值堅持的具體展現。他進一步強調,在威權主義於全球再起之際,台灣作為亞洲的民主前線,與歐洲各國肩負共同捍衛自由秩序的責任。此番言論不僅彰顯台灣與民主陣營的立場,也回應當前區域安全局勢,特別是中國對台不斷升高的軍事與外交壓力。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赴俄羅斯參加莫斯科紅場的二戰勝利紀念活動,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共同表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象徵反霸權的成功。普丁更接受中方立場,稱中國戰場的勝利「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中國藉此與俄羅斯聯手,重塑對二戰的詮釋,試圖削弱西方在民主與自由勝利中的歷史定位。這種以「反霸權」與「主權至上」為名的意識形態,其實是為對外擴張行為尋求歷史正當性。
兩相對照之下,賴總統在歐戰紀念日的談話具有高度戰略意涵。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國際價值觀的明確表態。台灣選擇與歐洲一同紀念對抗極權的歷史勝利,不只是對民主聯盟的承諾,更彰顯出台灣作為一個有主體性國家的外交方向,試圖透過歷史記憶與價值認同,深化與歐洲的關係。
歐洲對台灣而言,不僅僅是經貿夥伴,更是民主價值的支持者。立陶宛、捷克、德國與法國等國近年來在對台政策上展現高度支持,歐洲議會亦通過多項友台決議。在全球面臨「民主對抗威權」的新冷戰格局下,歐洲不僅是台灣爭取國際聲援的關鍵夥伴,也是台灣拓展國際參與和深化供應鏈合作的重要盟友。
在全球民主與威權對抗的關鍵時刻,台灣不能只是旁觀者。如同在亞太地區扮演和平推手的角色一般,台灣必須是堅定的參與者與價值的捍衛者。唯有攜手歐洲,台灣才能自我強化,成為民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