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期在克什米爾(Kashmir)地區的軍事對峙持續升溫,這座喜馬拉雅山麓的爭議領土正陷入「核武威脅」與「經濟崩潰」的雙重危機。路透社調查發現,雙方軍事能力較 2019 年衝突時大幅提升,而因此衍生的緊張局勢已重創當地旅遊命脈,數百萬居民生計岌岌可危。
軍事升級:從戰機到導彈的致命競賽
據路透社報導,自 2019 年印巴爆發短暫空戰後,兩國加速軍事現代化:
1. 印度自 2020 年起接收 36 架法國「飆風」(Rafale)戰機,配備射程逾 150公 里的「流星」(Meteor)超視距空對空導彈;2021 年部署俄製 S-400 防空系統,可攔截 400 公里內目標。
2. 巴基斯坦則於 2022 年引進中國製殲-10戰機(現役至少 20 架),搭載 PL-15 導彈;另取得中國 HQ-9 防空系統,並於 5 月 3 日試射一枚射程達 450 公里的彈道飛彈。
無人機戰場亦成焦點:印度採購以色列「蒼鷺 MK2」(Heron Mark 2)與美製「掠奪者」(Predator)無人機;巴基斯坦則部署土耳其「旗手 TB2」(Bayraktar TB2)及「Akinci」無人機。
觀光崩盤:70%折扣難挽遊客逃離潮
軍事緊張直接扼殺克什米爾的旅遊復甦。2019 年印度取消該地區自治地位引發動盪後,好不容易迎來轉機,如今又陷入寒冬:
● 2023 年:印控克什米爾接待超過 300 萬名遊客,巴控區則吸引約 150 萬名觀光客。
● 2024 年 6 月後:印控區船屋入住率趨近於零,巴控邊境尼勒姆山谷(Neelum Valley)370 間旅館全數空置。
「我們的 12 艘船屋原本全滿,現在連一位旅客也沒有,」印控斯利那加百年旅行社業者 Yaseen Tuman 苦笑說。儘管旅遊平台出現 70% 折扣,他拒絕降價:「打折也無濟於事,必須準備長期抗寒。」
在巴控區,位於海拔 2,900 公尺的避暑勝地皮爾奇納西(Pir Chinasi)同樣冷清,當局以「防範印度攻擊」為由關閉邊境景點,導致 1.6 萬旅遊從業者頓失生計。酒店公協會發言人 Abrar Ahmad Butt 表示,五月應是旅遊旺季,但如今整個山谷空無一人。
市井之聲:和平是唯一希望
據路透社報導,戰爭陰影下,平民的聲音尤為無奈。「街道曾擠得水洩不通,現在整天等不到客人。」印控區計程車司機 Tanveer 握著方向盤嘆息。在巴控區經營雜貨店的 Musaddiq Hussain 看著積灰的貨架說,「我們只求和平,戰爭讓百姓活不下去。」
儘管仍有冒險出遊者,例如來自伊斯蘭馬巴德的外交人員 Syed Yasir Ali 帶妻小前往皮爾奇納西,強調「這側很安全」,但此類「勇氣旅客」已屬鳳毛麟角。
地緣博弈:戰略升級與未來風險
此次緊張情勢源於一場造成 26 人喪生的襲擊事件,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襲擊行動,揚言進行「超出想像的報復」。巴基斯坦否認涉案,反控印度有意發動軍事行動,並警告若遭襲擊將強力回擊。
外界憂心,雙方在強化軍備與敵意升高情況下,任何小規模衝突都可能升級為全面軍事對抗。地緣情勢更因中印關係與美國立場交織而益發複雜:
● 中國因素:作為巴基斯坦主要軍備供應國,其殲-10戰機與導彈系統尚未經實戰檢驗,卻已改變區域平衡。
● 美國角色:美國除公開呼籲雙方克制外,更透過印度採購美製武器(如掠奪者無人機)深化戰略合作,同時監測中國軍備實戰效能。
2019 年衝突曾因美國斡旋降溫,但印度總理莫迪近期強硬表態「超乎想像的報復」,加上雙方新型武器部署,使局勢更脆弱。前巴基斯坦飛行員圖菲爾(Kaiser Tufail)警告,「若印度試圖發動更具決定性打擊,核武國家間的對抗將極度危險」
衝突的代價
克什米爾的困境印證其「地緣政治祭品」命運。自 1947 年印巴分治後,70% 居民的生計與觀光業掛鉤,卻三度淪為戰場。新德里智庫分析師指出,軍事對峙沒有贏家,當子彈呼嘯而過,最先倒下的是平民的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