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日經亞洲報導,日本、中國、南韓及東協 10 國財金首長週日(5/4)於義大利米蘭召開的「東協加三(ASEAN+3)」亞洲開發銀行年會期間,達成雙重共識。會議除聯合示警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經濟分裂外,還宣布強化區域金融安全網,擴大「多邊清邁倡議」(Chiang Mai Initiative Multilateralization,CMIM)的適用範圍,涵蓋疫情與天災危機應對。此次會議被視為亞洲國家應對美中博弈與多重風險的戰略性協作。
貿易壁壘衝擊東南亞出口
日本、中國、韓國與東盟 10 國在聯合聲明中直言「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拖累全球貿易,導致經濟碎片化」,劍指美國 4 月宣布針對柬埔寨(49%)、越南(46%)、泰國(36%)的暫緩關稅措施。此舉若實施,將重創以出口為導向的東南亞經濟體。各國重申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Katsunobu Kato)強調「合作維護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清邁倡議雙軌改革
針對金融安全網升級,會議敲定兩大突破:
1. 危機應對擴容:CMIM 機制將新增「快速融資工具」,允許成員國在疫情、自然災害等突發危機中無條件獲取緊急資金,突破現行僅限貨幣危機的框架。
2. 資金機制活化:目前 240 億美元外匯儲備池(中日各出資 768 億、韓 384 億、東協 480 億)將推動「預注資」改革,仿效 IMF 模式提高動用效率,解決 2000 年成立以來「零動用」窘境。
區域自救機制迫在眉睫
分析指出,此輪改革直指兩大痛點:首先是新冠疫情暴露出亞洲對美元流動性依賴的風險;其次,美國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等產業補貼政策,迫使東南亞國家加速構建「去美元化」的緩衝機制。馬來亞銀行經濟學家指出,當 CMIM 能真正發揮區域 IMF 功能時,亞洲才具備抵禦地緣經濟衝擊的實質盾牌。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聲明未提及美元流動性互換安排,顯示亞洲國家在依賴美國聯準會救助與自主機制間仍存矛盾。隨美中科技戰引發供應鏈重組壓力,東盟加三能否將金融合作深化至數位貨幣、本幣結算等領域,將是區域經濟整合的下個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