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文界近期迎來多個重量級展覽!包含突破框架的沉浸式表演「Stereoblind」、聚焦當代藝術與工藝的台北當代全新展區「藝韻匠心」及首度參展的國際畫廊Almine Rech帶來的名家之作。
此外,更不容錯過首次登台的大都會博物館印象派至現代主義大師展,以及英國巨匠透納的真跡巡迴展。最後,還有挑戰感官極限的「噁の食物博物館」。
災變論

「災變論」展覽由許哲瑜與陳琬尹共同創作,延續與刑案掃描團隊的長期合作,從數位手段重建身分的工作方法中取得創作靈感,並結合新聞媒體上進行中的戰爭與災難的兒童影像,參照團隊過往於事件現場中以結構光3D掃描(Structured Light Scanner)受害兒童軀體的資料庫,將真實的身體數據在重新組裝、調整後,結合動態捕捉技術,創造虛擬的錄像場景與兒童角色模型。
時間:4 月 18 日 - 6 月 14 日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
城中客廳 Midtown Salon

展覽建構于双木林號多年關注和研究的領域,如女性藝術史視角、藝術家對身體及身分的表達、符號社會化的表現等主題,帶來近 21 位藝術家,呈現藏家之選,讓不同的收藏故事與脈絡,有機會對話與交織更豐富多元的敘事網絡。藝術家包含 Mary Weatherford、Daniel Richter、Naotaka Hiro、Math Bass、Tatiana Trouvé、Raphaela Simon等。
時間:5 月 6 日 - 5 月 18 日
地點:大稻埕陳氏古宅
Stereoblind 立體失明

洪建全基金會 2025 年「問問題計畫」,以「FIX or FLUX?」為年度核心提問,委託活躍於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李奧森,創作全新現場藝術「Stereoblind」作品,突破以往視覺藝術範疇,編創緩慢流轉的暫時性情境,於公共空間中展開,並不設固定觀眾席,觀眾皆可自由遊走、觀看。此次「問問題計畫」將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並於5月10日國際博物館日特別活動中首度公開呈現。
時間:5 月 10 日(國際博物館日特別活動,當日免票)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畫家的模特兒

集結耿畫廊藝術家王攀元、王懷慶、朱沅芷、朱禮銀、林鉅、吳大羽、洪少瑛、常玉,以及張宏圖、黃榮禧和彭薇等當代巨擘;並連袂TKG+,邀請其藝術家邱承宏、何采柔、侯怡亭、陳傳興及蘇育賢共襄盛舉。藉由此十六位藝術家之視角,呈現出畫家的模特兒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展覽日期: 4 月 26 日 至 5 月 31 日
地點:耿畫廊與TKG+
羅智信《番茄種子通過身體發芽》

羅智信繼2021年《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後的最新系列創作計畫,呈現其近期的雕塑作品與其擅長的大型場域裝置。他透過入口與出口(其功能可變),呈現一種物質在排除與再利用之間循環往返的狀態。透過物質,藝術家描述人類本能性的行為:消化、排泄、保持樂觀等。
展覽日期: 5 月 3 日 至 7 月 19 日
地點:谷公館
李綾瑄《光之絮語》

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台灣的首次個展,核心取材自日本美學與哲學中的「間」(Ma),嘗試捕捉空間與時間之間微妙的停頓與韻律變奏,並受到禪宗書寫的啟發創作。
本次展出十四件《在》系列燈箱作品中,Jane Lee進一步挑戰繪畫形式,採用松香(松樹及針葉樹的油樹脂)與多種天然礦物晶體,包括白水晶、紫水晶、藍東陵石、橄欖石等作為媒介,將礦物的微光轉化為視覺韻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質感。
展覽日期: 5 月 3 日 至 8 月 9 日
地點:TKG+
Project On Museum 創辦人彭冠傑個展《隨機》

彭冠傑將自己視為一座「視覺語言處理器」,接受圖像的訊號並重新編碼,在理性與直覺間反覆運算,組構出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源自他近年對「單位造型」的持續蒐集與試驗。當單位造型被拆解、複製、變形後,以模組型態構成新的物件、符號,又或著完全抽象,無法被明確定義。
展覽日期: 5 月 3 日 至 5 月 12 日
地點:the MEDIAN
趙趙《草木》

展覽主題延續著藝術家對自然物象的凝視,以菩提花與菩提子的形象為媒介,構築出融合佛教哲理與當代視覺語彙的詩畫敘事空間。趙趙透過奔放自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繁花綻放、種子堆疊的繁盛景觀,將「菩提子」在盛開與衰敗間展現的蓬勃生命力,轉化為禪宗語境下「菩提」的象徵意涵,邀請觀者在抽象筆意中展開對存在與時間的哲學思辨。
展覽日期: 5 月 6 日 至 6 月 28 日
地點:大未來林舍畫廊
安娜・卡卡《Pipe Dream》

法裔美籍藝術家安娜・卡卡(Ana Karkar)在台灣的首度個展《Pipe Dream》,呈現一系列充滿情緒能量與感官張力的嶄新繪畫作品,讓觀者彷彿墜入鴉片幻覺般的夢境,穿越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展覽日期: 5 月 7 日 至 7 月 12 日
地點:TAO ART
Alison Nguyen: Prosthetic Memory

藝術家首次展覽展出兩種思辨性小說——《歷史作為催眠》和《走道9》——結合電影、裝置和雕塑,呈現藝術家作為越南裔美國人的觀點,以及她對歷史敘事、大眾媒體和文化審查的觀察和反思。
Alison Nguyen (b) 1986年)出生於越南戰爭的家庭。 Alison家族承載的戰時記憶中未被言喻的重量,促使藝術家質疑戰爭未見的遺產——美國軍工複合體、監控技術和數位基礎設施帶來的揮之不去影響。
Alison成年適逢數字革命,見證了互聯網的進化和人工智能的崛起。 藝術家從她的越南人根源中審問媒體技術如何規範和重新配置集體記憶、歷史敘事和文化認同。
展覽日期: 5 月 7 日至 7 月 26 日
地點:gdm
維納斯的慾望聖殿
此次展覽為 Bluerider ART 首度進駐「微風廣場」之跨界策展計畫,集結歐美多位前衛藝術家之代表作,構築一座關於速度、慾望與權力的當代神殿。
瑞士藝術家 Marck(馬克)以錄像雕塑為起點,Marck的人形木箱是一座觀看螢幕,讓你親身陷入被凝視的慾望場域。美國藝術家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誘惑棒棒糖》(Meltdown)以糖果與品牌語彙挑動視覺與味覺慾望,甜美亦諷刺。
展覽日期: 5 月 9 日 至 8 月 31 日
地點:Breeze Center 微風廣場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今年展會規劃三大展區,從國際指標畫廊、當代大師作品,到新銳藝術家的實驗創作,一次網羅不同世代的精彩作品。除了主展區,今年還推出兩大特展「斷電」與「節點台北」,是本次最具話題的展覽亮點之一。
展覽日期: 5 月 9 日 至 5 月 11 日
地點:南港展覽館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覽為大都會博物館首次來台展出重要典藏,精選38位藝術家的經典名作,涵蓋印象派領導人物雷諾瓦、後印象派大師梵谷與塞尚、色彩的遊戲家馬諦斯,以及考特、高更、秀拉、畢沙羅等知名畫家,帶領觀眾飽覽近一世紀的西方藝術發展。
展覽日期: 6 月 14 日 至 10 月 12 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威廉.透納」國際巡迴展

英國最偉大的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真跡畫展「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將展出其最知名的兩幅畫作《威尼斯-聖母安康聖殿》和《藍色瑞吉山之日出》也將首度來台,特別是後者在巡展結束後,將會回到泰德美術館封存 10 年。
展覽日期:6 月 27 日 至 10 月 12 日
地點:中正紀念堂展
入口即地獄—噁の食物博物館

亞洲首站獨家震撼展出!展覽內網羅五大洲、35國、85道的「怪奇」食物,不只顛覆味覺,更從視覺、嗅覺及味覺全面挑戰你的感官極限,每一瞬間都在逼近你的忍耐邊界。請準備好從入口開始就全面刷新你的美食定義!
展覽日期: 6 月 28 日 至 9 月 28 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