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承諾結束烏克蘭與加薩戰事未果後,開始將目光轉向另一個棘手目標,伊朗的核武計畫。
期待有限
根據路透社報導,在川普第一任內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實施「最大壓力」制裁後,雙方敵對態勢升高。儘管如此,美伊代表團預計將於 19 日在羅馬展開第二輪談判,而 12 日於阿曼(Oman)舉行的前哨會談也為談判帶來些許希望。消息人士指出,儘管雙方皆對會談氛圍持正面評價,但談判代表仍試圖壓低外界期待。
15 日,與川普一同在白宮接受簡報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針對潛在核協議架構的討論仍處於初期階段。兩位接近白宮的消息人士指出,美伊可能先達成一項初步協議,再商議更具體的安排。然而,川普同時對伊朗施加壓力,警告若協議破裂,美國將不排除針對伊朗核設施採取軍事行動,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川普於 17 日重申,他並不急於對伊朗發動攻擊,強調談判仍是首要選項。他在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會晤時表示:「如果不得不採取第二選項,我認為這對伊朗將非常不利。」他補充:「我希望伊朗想要會談,因為如果他們願意,將有助於緩解局勢。」
素人外交官
主導此次談判的美方代表,是川普的好友、房地產大亨兼「萬事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雖然他沒有任何外交經驗,卻被賦予解決俄烏、加薩、甚至伊朗核議題的重責。魏科夫的對手則是老練的伊朗外交官阿拉奇(Abbas Araghchi),曾在 2015 年核協議談判中嶄露頭角。部分西方外交官擔心,阿拉奇可能會利用魏科夫的經驗不足在談判中占上風。
美國前情報官員潘尼可夫(Jonathan Panikoff)表示:「對任何人而言,同時處理加薩、烏克蘭與伊朗三大議題都極具挑戰性。特別是伊朗,牽涉歷史、地緣政治與技術層面,是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不過,他指出,魏科夫最大的優勢在於他能直通川普,這可能提高其談判權重,但是否能轉化為實質成果,仍待觀察。
政策不明確
魏科夫近來的公開言論讓川普政府的對伊政策顯得模糊不清。他曾於 12 日告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美方紅線是伊朗將核能「武器化」,與川普過去要求完全撤除核計畫的立場有所不同。14 日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採訪時,他表示伊朗可在監管下提煉低濃度濃縮鈾,然而隔日在 X 發文又改口稱,伊朗必須「終止」所有濃縮鈾活動。
對此,阿拉奇在 16 日強硬表示,「提煉濃縮鈾是伊朗的核心利益,不容談判」。此外,美對伊制裁的加劇也引發 OPEC 成員國關注,盼能參與談判進程。伊朗自川普退出 2015 年核協議後,已大幅超越當年協議所設的濃縮鈾純度限制,其核計畫日益接近核武能力。長期否認發展核武的伊朗,對美方重返協議始終持保留態度。
外交操作
川普於 7 日突然宣布重啟核談判,顯示魏科夫在其外交決策中的影響力。然而,魏科夫目前在烏克蘭與加薩議題上均未能促成實質成果。加薩方面,即便在川普就職前一度促成暫時停火,但以色列隨後單方面撕毀協議,加劇中東局勢。
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以來,以色列已削弱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還認為自身軍力得以阻止核計畫進展。對於川普再度啟動談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表達震驚,並呼籲美方仿照 2003 年與利比亞簽署的非核化協議,徹底解除伊朗核計畫。但伊朗對此類協議持強烈懷疑態度。根據中東地區消息人士指出,波斯灣國家希望避免戰爭爆發,支持談判進行,但對於無法參與談判過程表示憂慮。
部分分析師認為,儘管伊朗核協議重啟面臨諸多挑戰,但其達成的可能性仍高於加薩與俄烏戰場上的和平協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中東事務專家布魯曼菲德(Laura Blumenfeld)指出:「作為核協議的前參與者,美國仍保有對伊朗施壓的能力。」她補充:「美伊雙方都有意願結束當前核緊張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