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對馬來西亞為期三天的國是訪問,並於今日(4/17)啟程前往柬埔寨,持續展開其東南亞三國行。此次訪問正值全球政經格局劇烈變動之際,中馬雙方不僅簽署多項合作協議,也對南海安全、多邊主義與中東人道局勢表態,釋出強化雙邊與區域合作的明確訊號。
一、中馬簽署31項協議 涵蓋經貿、基建與高科技合作
在與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會晤後,習近平見證雙方簽署 31 項合作備忘錄與協議,涵蓋貿易、旅遊、農業、鐵路運輸、數位經濟、教育與文化交流等領域。雙方強調將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並深化在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也表示歡迎更多優質馬來西亞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雙方並探討將耗資百億美元的東海岸鐵路(ECRL)計畫,與寮國與泰國等中資鐵路項目銜接,強化區域互聯互通。
馬來西亞外交部數據顯示,中國自 2009 年起即為馬國最大貿易夥伴,2024 年雙邊貿易總值達 4,841 億令吉(約 1,100 億美元)。安華強調,中國是「理性、強大且可靠」的夥伴,並表示「在多邊主義面臨挑戰、部分國家背離責任時,中國的全球倡議帶來新的希望。」
二、習近平籲亞洲團結 對抗單邊主義與陣營對抗
在國宴致詞中,習近平強調亞洲國家應團結一致,抵制地緣政治對抗與保護主義抬頭。他指出「面對國際秩序與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中國與馬來西亞將與區域國家一道,攜手應對地緣對抗與單邊主義逆流,共同守護亞洲大家庭的光明前景。」
此番言論雖未點名美國,卻明顯針對川普政府近期重啟的貿易保護政策。據日經亞洲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年初重啟對中國及多國出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的政策,中國商品面臨高達 145% 的懲罰性關稅,馬來西亞出口至美國也一度遭加徵 24% 關稅,雖然稍後暫緩實施,但已對東南亞出口導向型經濟帶來不小壓力。
馬來西亞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院」(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laysia)分析師 Angeline Tan 指出,這次訪問展現中國重回區域中心舞台的企圖心。她表示,這不代表東南亞國家親中,但他們在中國提升區域影響力中扮演關鍵角色。馬來西亞作為今年東協主席,更具戰略意義。
聯合聲明聚焦南海、中東與多邊合作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馬雙方在訪問結束後發布聯合聲明,重申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呼籲透過和平對話處理海域爭端。此外,雙方也強調將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衛生組織(WHO)及金磚國家(BRICS)框架下持續合作,維護開放與公平的國際秩序。
在中東議題方面,聲明明確指出「加薩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呼籲全面有效落實停火協議,展現雙方在人道與主權問題上的共同立場。
中美角力延燒東南亞 中方搶占經濟與外交主導權
此次東南亞之行被外界視為北京在中美競爭格局下的區域布局之一。繼訪越南、馬來西亞後,習近平將前往長期親中的柬埔寨,展現中國持續強化「朋友圈」的戰略。
前馬來西亞外交官兼外交政策分析師 Ilango Karuppannan 對日經亞洲表示,這次出訪意在「鞏固中國在東協的影響力」,對美國強化與菲律賓、越南的安全合作構成牽制。他也提醒,這場訪問可能促使美日印等國加快在東協的戰略與經濟部署,觀察重點將是東協能否在兩大強權之間「取得平衡並維持自主性」。
黃金時代的合作與地緣現實的平衡
習近平此行宣示中馬關係邁入新的「黃金時代」(golden era),展現中國以經貿為槓桿,推動區域合作與話語權的企圖。然而,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大國對抗升溫的現實下,東南亞各國仍需謹慎在「合作與自主」、「投資與依賴」之間尋求最有利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