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上台後,丹麥海外自治區格陵蘭在川普上台後一躍進入全球視野,除了川普放話要拿下該地外,後續還在丹美談判中出現「海外科技國」的烏托邦構想,不過在那些都未正式開始規劃前,丹麥倒是先出現首位格陵蘭的「北極大使」,考量到丹麥將在今(2025)年開始擔任輪值主席國,這個選擇讓人玩味。
由於極圈生態脆弱無法任意進行開發,環繞極圈的美國、俄國、加拿大、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等 8 國透過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協調除了軍事合作外的經濟、汙染控制、急難搜救及氣候變遷治理等領域的各種合作事宜,各國指派的負責人即為北極大使(Arctic ambassador)。
丹麥作為北極理事會的一員,自然也需指派代表本國的北極大使,不過過去的人選多為丹麥本國人,為什麼在此時改指派格陵蘭人,其中原因似乎有點耐人尋味,這點似乎可以從格陵蘭外交部長莫茲菲特(Vivian Motzfeldt)在首都努克(Nuuk)一場活動上的發言一窺一二。
據《路透社》報導,在此之前,或許是意識到無法硬凹丹麥政府交出格陵蘭,川普改打類似「民族自決」的招式,希望格陵蘭的 5.7 萬居民能支持加入美國,不過格陵蘭總理尼爾森(Jens-Frederik Nielsen)不只聲明會在正式獨立前持續強化與丹麥關係,還提出了與川普氣候政策完全不同方向的北極策略。
莫茲菲特指出,格陵蘭擔任輪值主席,將聚焦永續經濟發展、心理健康、性別平等,以及極圈原住民的福祉;丹麥國際議題研究所學者Ulrik Pram Gad認為,格陵蘭認同建立尊重原住民平等性、多樣性的福利國家,同時試圖確保綠色轉型以應對氣候變遷,這與川普現行作為完全相反,頗有表態的味道。
格陵蘭這幾年一直試圖在丹麥治理的體制下爭取更大的自治權,其中就包括更多的外交參與權,去(2024)年更因為丹麥指派丹麥人擔任北極大使而有爭端,因此今年丹麥將輪值主席國,在此時指定格陵蘭駐華盛頓代表處負責人 Kenneth Hoegh 擔任此一要角,似乎也有著安撫的意思。
格陵蘭全年冰封的凍原底下擁有著豐富的化石燃料及礦物資源,過去因為長時間嚴寒而開採成本過高,不過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全球均溫上升,這些資源即將唾手可得,進一步加速該地成為各國在北極圈進行影響力角力一環的過程,而隨著北極大使的指派及格陵蘭方針的表態,美丹就格陵蘭的角力無疑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