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國際上均以消除結核病的目標前進,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3 年歐洲、中亞地區的兒童結核病發病率上升了 10%,顯示病毒仍在持續傳播,呼籲各國應立即啟動公共衛生措施,以控制疫情蔓延。
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涵蓋歐洲及中亞共 53 個國家,該區在 2023 年有超過 7,500 例 15 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的結核病(tuberculosis,TB)通報病例,占所有病例的 4.3%,與 2022 年相比,增加逾 650 例,且已經連續 3 年增加。
WHO歐洲區域主任Hans Henri Kluge表示,結核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癒的疾病,但兒少發病率卻上升,著實令人擔憂,也提醒著世人在對抗該疾病的醫療、防疫系統依然脆弱。
WHO早前曾警告,全球捐助者大幅削減資金將削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控制結核病感染方面的進展,也就是說,資金減少可能會影響非歐盟國家的結核病防治計畫,助長難以治療的菌株增長。
WHO歐洲區結核病顧問Askar Yedilbayev指出,許多當地的前線工作團隊已因資金減少而受到影響,包含診斷檢測工具和治療藥物的供應也面臨中斷。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於日前公布 2024 年結核病罹病人數為 10,347 例,比 2023 年的 9,622 例增加了 8%,為 2011 年以來最高,又以加州(California)、紐約(New York)和德州(Texas)發病率最高。
美聯社報導,衛生官員把疫情升溫原因歸咎於國際旅遊和移民,因為美國絕大多數結核病病例發生在外國出生的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CDC統計數據並非是所有的新確診人數,而是統計那些因咳嗽或其他症狀被確診結核病的病例數,也就是說實際感染人數絕對不止這數字。


至於台灣方面,疾管署表示,我國 2024 年結核病新案發生率預估為每 10 萬人口 27 例(6,222 人),相較 2005 年每 10 萬人口 73 例(16,472 人),累積降幅達 63%。
除了發現及治療結核病病人外,我國近年更積極推動風險族群LTBI檢驗與治療,在感染結核菌但未發病前給予積極治療,提供 9 成以上保護力預防未來發病成為結核病,促使結核病的發生有效降低,2024 年共計提供 115,547 人LTBI檢驗服務,檢驗陽性者有 13,791 人加入LTBI治療。
疾管署表示,即日起至 5 月 24 日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進行免費LTBI篩檢,只要接受篩檢並填好資料,有機會抽到大獎,包含全聯禮券、氣炸鍋等。
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細菌引起的疾病,若未經果妥善治療,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細菌感染,主要攻擊肺部。當帶菌的結核病人藉由咳嗽、打噴嚏、吐痰或講話時排出的飛沫會擴散於空氣中,周圍的人即使不是近距離接觸,仍可能會受到感染。
中華民國防癆協會余明治理事長表示,當有咳嗽超過 2 週、胸痛、體重減輕、發燒等疑似結核病症狀,或胸部X光檢查結果異常,請立即就醫檢查。提醒民眾,確診結核病一定要接受完整治療,依照醫師開立的治療處方規則服藥,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