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加拿大總理馬卡尼(Mark Carney)23 日宣布提前於 4 月 28 日舉行大選,直言需凝聚民意對抗美國總統川普「併吞加拿大的野心」。此舉折射出兩國關係因關稅戰與主權威脅急遽惡化,昔日緊密盟友陷入空前對立。
卡尼原是毫無從政經驗的央行總裁,兩週前臨危接掌自由黨(Liberal)。儘管 3 月 14 日就職時仍表態願與川普合作,但隨著美方 4 月 2 日擴大鋼鋁關稅並威脅制裁農林產品,其立場轉趨強硬。他公開指控川普「否定加拿大主權,企圖以經濟手段瓦解我國」,更罕見以「此生最嚴峻危機」形容當前局勢。
危機下的選戰邏輯
分析指出,卡尼提前大選意在將川普威脅轉化為動員利器。自由黨民調從年初低迷逆勢反彈,反映民眾對經濟衝擊的焦慮壓過對執政黨的不滿。卡尼趁勢端出減稅政策,並以「國家安全」框架包裝選戰,試圖將政權更迭風險與國家存亡掛鉤。
保守黨(Conservative)則猛攻卡尼雙重弱點:其一質疑其延續杜魯道時期高支出路線,塑造菁英脫節形象;其二緊咬其家族資產信託透明度爭議。卡尼近期因媒體追問此事失態怒斥記者,暴露政治新手的脆弱性,也讓對手看見突破口。
魁北克成決戰關鍵
法語區魁北克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卡尼記者會上誤解法語提問被迫改用英語回應,與保守黨領袖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流利雙語能力形成對比。後者以七度參選的老練姿態,主打「加拿大優先」經濟牌,主張減稅與能源自主政策可強化對美談判籌碼。
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卡尼缺乏傳統政治歷練,學界觀察「川普因素」可能促使選民提高包容度。當外交危機凌駕內政議題,領導人抗壓特質的評價權重或將超越經驗值。這場因美國威脅催生的閃電選戰,正改寫加拿大政治慣常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