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自 2021 年起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合作,運用「衛星標識放流」技術追蹤台灣海域的巨口鯊等軟骨魚類。至今已成功回收並分析 9 種共 18 尾軟骨魚類的數據,為未來保育行動提供關鍵資訊。
海保署今天(3/14)表示,透過在軟骨魚類身上裝設衛星標識器,可精確記錄其移動路徑、水深及環境變化等數據。當標識器浮上海面後,所有資訊便透過衛星回傳給研究團隊,讓科學家得以深入了解這些海洋生物的活動模式。目前成功追蹤的物種包括鯨鯊 3 尾、巨口鯊 2 尾、紅肉ㄚ髻鮫 2 尾、波口鱟頭鱝 2 尾、南方龍紋鱝 1 尾、無斑龍紋鱝 2 尾、灰鯖鮫 3 尾、長臂灰鯖鮫 1 尾及深海狐鮫 2 尾。
其中,巨口鯊的研究發現特別引人注目。自 1976 年夏威夷外海發現第一尾巨口鯊以來,全球僅有 200 多筆紀錄,而台灣的發現數量竟超過一半,顯示台灣在研究這一稀有物種方面的重要性。農業部漁業署已於 2020 年公告禁捕,以保護這種深海巨獸。研究發現,巨口鯊白天通常棲息於 400 至 600 公尺深的水域,夜晚則會上浮至 200 公尺內,研判可能是為了追逐磷蝦等獵物。
此外,研究也發現不同的軟骨魚類有不同的棲息偏好。例如,南方龍紋鱝偏好水深 7.5 至 42 公尺、水溫 25.1 至 28.9°C 的環境,而無斑龍紋鱝則較常出現在水深 0 至 28 公尺、水溫 26.75 至 32.25°C 的水域。這些數據有助於未來制定更精準的保育對策。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增進對軟骨魚類生態與洄游行為的了解,也為台灣的海洋保育政策提供重要參考。未來,海保署將持續進行研究與族群監測,並加強與漁民、業者及民間團體的合作,共同推動海洋保育工作,落實意外捕獲海洋保育類動物的通報與救援機制,守護珍貴的海洋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