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3月13日首度定調「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這不僅是回應反分裂法,更是在一片「疑美論」、「疑川論」、「疑賴論」的聲浪下,清楚表達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也讓美中台互動不致愈來愈模糊。
賴清德選在此時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主要目的是因應國際局勢變化及兩岸關係。首先,川普上台後對台灣產生了一些影響,其中包含兩大層面,也因此讓國人產生「疑美論」、「疑川論」的各種疑慮。
第一,川普為了結束俄烏戰爭,選擇相信俄羅斯總統普丁,並將多數壓力施加在烏克蘭身上,這與過去拜登政府的作法明顯不同,也有別於歐盟國家的態度。因此,「今天烏克蘭、明天台灣」的說法再起,各界擔心台灣會成為美中角力的下一個棋子。
第二,在川普政府的壓力下,台灣原本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投資,且幾乎打造出一條完整的製程。外界憂心,萬一台海發生戰事,美國原本會盡力穩住晶片供應,如今這層顧忌消失後,台灣面臨的風險隨之提高。
美國如何看待台灣,在川普上台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而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在未來兩、三個月內正式會面,使得川普的戰略方向更加模糊。不過,為了化解相關疑慮,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近日公開接受國內兩家媒體訪問,多次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不會改變,並強調川普不希望看到台海發生片面改變現狀的情況,甚至爆發衝突。
此外,適逢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周年,加上中國對台統戰、滲透日益嚴重,為了反制中國,賴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上提出五大國安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包括清查國人申請中國身分證件、明確訂定影藝人員涉危害國家尊嚴言行的查處範圍、建立宗教團體赴陸交流揭露制度,以及加強文化、學術、教育等交流的審查機制。
更重要的是,賴總統首度公開宣示「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這等於明確定義兩岸關係,也等於回應美國對台灣的疑慮,尤其是美方擔心台灣在國防預算上的討論與削減,可能混淆台海情勢;如此一來,美中台的架構與界限可能被打亂,在無法預測彼此行為和立場的情況下,引發不必要的誤判。
賴總統強勢宣示台灣立場及未來作為,不僅是提前回應《反分裂國家法》,搶回話語權,更是向美國清楚表達台灣依然扮演亞太區域第一島鏈的重要角色,並且仍是美國關鍵的戰略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