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環環相扣,亦是惡性循環。研究指,塑膠微粒(微塑膠,microplastics)不僅危害生物,也可能傷及作物。未來 20 年,陷入饑饉危機的人口,恐再添 4 億人。
衛報報導,根據發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最新研究,近幾十年來,微塑膠對作物產量的衝擊,恐怕與氣候危機不相上下。隨著全球人口預計於 2058 年增至 100 億,確保食物永續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已成一大挑戰。
此前研究已指明,微塑膠汙染會阻礙陽光抵達葉片、破壞土質,堵住植物吸收營養與水分的管道,促生有害細胞,釋放有毒化學物質,降低光合色素,從而影響光合作用。
本次研究爬梳了 157 份研究,共檢視 3,000 筆微塑膠影響植物的相關資料。研究人員評估,微塑膠會使陸生植物光合作用活動少 12%、海藻光合作用少 7%,再依此推斷微塑膠對主要作物小麥、米、玉米,以及對水產漁獲的衝擊程度。
結果指,全球小麥、米、玉米產量將因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而減產達 4% 至 14%,而這只是保守估計。其中,亞洲受創最巨,這三種作物的年產量將跌 5,400 萬至 1.77 億噸,約占全球損失的五成。歐洲小麥、美國玉米產量也會受到衝擊。非洲、南美雖較少栽植這幾類作物,但因微塑膠汙染資料不足,難以估算歉收規模。研究人員同時將微塑膠汙染資料餵養機器學習模型加以評估,得出的結果相差不大。
2022 年,有 7 億人口飽受飢荒所苦,隨著微塑膠汙染持續,未來 20 年,將使捱餓的人口再添 4 億人。
研究人員、南京大學教授 Huan Zhong 指出,光合作用減少,除了危及糧食安全,亦會打擊海洋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之一)的能力,進而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去年 12 月,聯合國未能就打擊塑膠汙染達成協議,今年 8 月將重啟討論。誠然,研究人員坦言,尚須更多研究、更多數據來佐證此一「警鐘」,但這項研究確實警醒了世人,塑膠微害已迫在眉睫,再不採取行動,人類恐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