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決定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贏得川普總統的讚許,在國內掀起討論風潮。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全案美方是否已充分接受台積電的善意,不再提出更多的要求。最近美國媒體報導,已透露川普政府還有進一步的規劃,期待我國配合,「未完待續」應該是最大的風險。
徵收台製晶片關稅案未結束?
美國《連線雜誌》(WIRED)最近報導,雖然台積電承諾在美國擴大設廠,川普仍考慮對台灣晶片徵收關稅。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並没有結束內部討論對台積電及其他台灣產晶片徵收100%關稅的可能性。
在川普心目中,似乎欲將未來在美國生產的晶片,以及現在仍於台灣生產的晶片,兩者關稅分開看待處理。專家指出,美國對進口晶片課徵關稅,實務上非常複雜困難,因半導體產業已全球化分散各國,晶片也有可能從台灣產製,成為成品後,由其他國家輸入美國。
晶片課稅問題複雜
另外,台積電的晶片,通常不會是一顆顆單獨輸往美國。例如,台積電為蘋果生產iPhone 晶片,這些智慧手機通常在中國或印度工廠組裝,當手機最終運達美國海關時,是以中國和印度製造的手機,被海關課稅,不是單純針對晶片課稅。
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勞工成本昂貴,時薪超過22美元,是台灣工人的3倍多,印度工人的9倍。這意味即使企業在美國設廠,耗費數年、數十年時間,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製造基地,並不保證一定能賺錢,也許會迫使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亷的第三國。
川普政府如果全面開徵晶片稅,將對半導體產業造成重大破壞,因為一支智慧手機內含幾十支晶片,負責各種不同的功能,一輛電動車可能有數千個晶片,要分辨清楚各類晶片的產地,非常困難,也會替終端產品的代工廠商,帶來極沈重負擔。
川普政府若將晶片關稅擴大到所有國家,讓美國製造成為唯一選項,屆時中國或其他國家,也可以對美國境內台積電生產的晶片或最終成品,課徵關稅。對台積電或其他台灣晶片製造商所造成的壓力,就很難預估了。這種可能性川普政府仍在評估中。
台積電救英特爾?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川普提到英特爾和台積電的次數越來越多。美國國會最新報告揭露,由台積電「救」英特爾的各種方案,都正在規劃中,尚未定案,實施可能性仍高。
川普現已將AI晶片在美國建立生產基礎,視為政治使命、國家戰略,同時積極規劃將英特爾參與「美國再次偉大」。
計劃中的三個方案包括:一,台積電技術入股或資本入股英特爾,協助管理、升級英特爾的晶圓廠。二,由台積電和英特爾合資成立新的先進製程晶圓廠。三,把美國台積電切割成兩個廠,讓英特爾入股,並在那斯達克上市,正式成為一家歸屬於美國的先進半導體製造公司。不論如何,台積電需要扛起讓英特爾起死回生的重責大任。
最新出刋的美國國會報告「US-Taiwan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提及,台積電正考慮投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這意味著台積電與美國半導體產業將進一步加深合作。這篇報導是2月中旬撰寫的,且並未引述媒體的新聞報導,顯示是國會議員或內部專業人士直接透露的,可信度極高。
該報告指,美國晶片法補助台積電的立意,就是希望透過補助,控管來自美國的技術不會外流。受補助的企業,必須符合這個條件。但是目前川普政府已拒絕繼續補助。
報告直指,必須確保高端晶片技術及產品不外流至特定國家。至於與英特爾合作的方案,正在研究發展中,未來亦將更嚴格管控台積電,甚至直接將先進製程直接遷進美國生產,以確保不會間接流入中國。
合併案不被看好?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案,將兩個技術層次、文化,以及生產成本完全不同的企業整合在一起,台積電所承受的負擔,尤勝於直接投資一千億美元的壓力,困難度可想而知。難怪國際專業的半導體產業分析師直言,此案一旦出爐,他並不看好未來發展,甚至考慮將手中台積電持股全數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