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投資,包括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雖然整體產量仍無法取代台灣,不過,這等於在美國形成一個晶圓產製和研發的完整生態,這也意味著萬一出現台海危機時,美國受到的衝擊程度將大幅降低。
目前台積電在全球的布局,包括德國、日本和美國。但不論是日本熊本廠或是德國的德勒斯登廠,都是以特殊製程的晶圓生產為主。
台積電位於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廠,原本是設立三個廠,以先進製程的晶圓為主,但原先規畫最先進製程到2奈米而已,但根據台積電最新的公布資料顯示,美國第三廠從2奈米提升到了1.6奈米。
不僅製程提升外,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日前在美國總統川普陪同下,宣布擴大在美投資案,也就是在進行650億美元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先進半導體製造的投資專案基礎上,再加碼1000億美元,台積電在美國總的投資金額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
這項擴大投資案,包含興建2座新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1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根據魏哲家的說法,這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也就是美國當地客戶的晶片需求量大幅提高,所以增加了3座新晶圓廠。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投資尚包括先進封裝設施和研發中心。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廠日前開始生產後,仍然都送回台灣進行封裝,但未來就不必再經由台灣,而是可以在美國當地完全封裝製程,不必再假手台灣。
此外,這也是台積電第一次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台積電的說法是為了各種製程的改善與推進,但各界也很清楚,這顯然是川普政府重視的一個環節,除了生產技術外,還企圖掌握關鍵研發的能量。
而就在與賴清德總統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魏哲家強調,絕對不會影響台積電在台灣本地的投資,台積電在台灣要蓋的11座產線,仍會如期前進。而且位於台灣的研發人員有1萬人,在美國只有1千人。
但即便如此,台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試想一個場景,美國沒有封裝設施時,所需晶片仍要透過台灣,此時若是台海發生危機,美國會扮演什麼角色?相反地,若是所有先進晶圓都能在美國境內完成時,兩岸情勢緊張時,美國又會如何看待?
兩種情境差別下的答案,顯而易見,但相信台積電在美中台之間,已盡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在商言商,台積電必須向股東和員工交待,因此,接下來就是政府要盡的責任,如何繼續維持綠色矽盾的價值,或是找到另一面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