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續會,於今(2025)年2月25日至27日在義大利羅馬舉行,討論去(2024)年底於哥倫比亞尚未定案的多項決定,最後成功達成多個共識,只是若要真正維護生物多樣性,似乎仍稍嫌不足。
在上次於哥倫比亞卡利舉行的主會中,各國就海洋生態價值識別標準、認同原住民的角色和知識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大型企業使用自然資源須提供補償等議題取得共識,不過在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監測框架及資源分配、財務機制等問題尚未能協調完畢,故在羅馬召開續會繼續進行討論。
各國最終在歷經激烈的協商後,終於討論出自然金融的未來路徑圖,成功打破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成為阻礙的僵局,主席蘇薩納(Susana Muhamad)在敲下議事槌宣布結果時,甚至一度感動落淚。
然而,雖然結果似乎足以令人額手稱慶,成立基金以分配資源、自然破壞的補償制度,以及訂定實質機制以消弭汙染等的多個核心議題,仍被視為難以處理的問題而再次被擱置,在會場一片道賀、稱頌的聲浪中,真正的解決之道仍然模糊不清,比利時氣候及生態轉型部長克魯克(Jean-Luc Crucke)坦言,這是「最不差」(least bad)的結果。
本次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多個開發中國家要求在現有的全球自然環境基金(GEF)外,再建立另一個新的基金來分配自然資金,其原因為GEF長期為富裕國家所控制、難以取得,且覆蓋層面過廣,以致負擔過重。最後各國同意在2028年討論新基金的用途,在此之前它可能會是個全新的基金,或是由現存基金轉化用途而來。
另一方面,各國在2022年COP15上承諾要提供2000億美元的自然融資,其中富裕國家需在2025年前達成20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融資,目前期限已到,但是資金在2022年底前僅達成約一半(109.5億美元),因此本次算是初步商定了籌集資金的路徑圖,包括尋找新的融資形式,以及推動開發銀行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支出等。
其中最重要的發展則是仿效聯合國氣候框架設立各國財務部長、環境部長間的「國際對話」機制(international dialogue),希望藉此讓對生物多樣性財務支出的討論不會被侷限在環境部門內,保護自然運動(Campaign for Nature)負責人Brian O’Donnell將這個決定描述為談判亮點。
而去年主會中初現雛型的「卡利基金」(Cali fund),一開始並未有任何明確承諾與要求,不過聯合國表示很快就會訂定相關規範,以確保受益於自然資源的公司需進行回饋。根據初步討論結果,符合三項標準中兩項(銷售額超過 5,000萬美元、利潤超過 500萬美元或總資產超過2,000萬美元)的公司,皆需要將其利潤的1%或收入的0.1%捐給該基金,這將有效奠定生態保育資金的基礎。
不過在現階段,未來的不確定性仍多,如美國並未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亦未派員參與本次會議,以及各國間頻傳的貿易爭端、債務隱憂,還有川普上任後大幅削減的海外援助等,包括馬達加斯加在內的多個生物多樣性豐富國,皆對此表達了擔憂,甚至是對本次結果未能在因應環境危機上表現出更強烈決心感到失望。
玻利維亞代表胡安(Juan Carlos Alurralde Tejada)表示,協議結果削弱了對生物多樣性的承諾,無限期推遲誰該為保護措施買單、如何分配資金這些關鍵的討論,而當環境危機持續惡化,森林在燃燒、河流在流淌痛苦、野生動物在死去的同時,生物多樣性不可能會耐心等待官僚程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