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甫開幕的「諸神與眾生」展覽,分為「諸神」與「眾生」兩大主題展區,透過16位當代影像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以攝影鏡頭與數位科技交織出信仰的多元樣貌,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終極追尋,自即日起展至6月4日止。
展覽概念源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觀點——現代人成為世界的中心,透過「技術」觀看世界,使諸神退隱。然而,即使擁有進步的文明,遠離諸神的眾生內心仍難覓棲居之所,遍尋不得「彼岸」。
策展人邱國峻指出,藝術家透過攝影技術所呈現的形象,不僅是眼見為憑,也是內心的想望。本展覽中的信仰不在於說服,而是分享不同信仰背後,人們的狀態以及尋找心中歸屬的旅程。
「眾生」展區從四個子題切入:顯現諸神隱蔽的足跡、相由心而生的轉化、信仰之路的追尋,以及現實之間的辯證;而「諸神」展區則提醒觀眾「相」由心生,影像不再只是「眼見為憑」,而是建構內在之「真實」,引領觀者進行哲學性的思考並觀照自身內心。
展覽亮點包括曾於紐約及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李小鏡大型裝置《108眾生像》,作品呈現108幅「半人半獸」的影像,靈感來自蘇州寒山寺的祈福鐘聲。
空間中放置蒲團,配合迴盪的鐘聲,營造出肅穆的氛圍。藝術家融合六道輪迴的理念與兒時對寺廟羅漢及神像的憫想,耗時兩年塑造出這些介於人、神、惡鬼和畜牲之間的面部特寫。
羅禾淋的《數位佛陀》則以3D列印技術設計一座扭曲的佛像,再透過攝影技術反轉影像,使之恢復原貌。觀眾走入觀看時亦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此作挑戰觀者對影像作為「真實」的認知,揭示影像的虛構性,引發人們思考科技如何影響對宗教的理解,並重新審視現代信仰中媒體與技術的角色。
賽德克族藝術家瓦歷斯·拉拜(吳鼎武)的《隱形計畫系列》則以族群神話為基礎,講述祖先從神秘人形樹根繁衍的傳說。透過數位後製,他將族人肖像與樹木意象結合,創造出人樹合一的視覺效果,呈現生命共生與原始純真,提醒觀者反思對自然的依賴與珍視。
陳永賢的作品則從不同角度探索信仰與記憶。他的《陰極射線管秘境》運用影像粒子的消散與重組,紀念已消失的台北「電視巷」,不僅表達物質空間的消亡,也反映時代記憶的消逝。
另外,陳永賢行為藝術裝置《彼岸》以佛教概念為靈感,藝術家將全身塗成白色,讓頭顱浮於河面,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隨著水面漣漪流動,展現對彼岸的追尋與解脫的渴望,喚起觀者對內心與生命的深刻反思。
「諸神與眾生」展覽如一面映照靈魂的明鏡,邀請觀眾穿越影像表象,探索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思考人類與神聖之間的永恆對話。
(影/台灣英文新聞Lyl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