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研院無人機團隊於 2 月 18 到 20 日前進德國杜塞道夫參加今年歐洲陸海空無人載具及自駕系統產業鏈展(Xponential Europe)。工研院期盼藉由這次展出帶動國內建構完整的供應鏈,實現全部 MIT 的機身與零件組。
本次展覽由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TEDIBOA)率領產發署、工研院、聯盟廠商與組織協會共 83 名代表前往。代表團希望在會中展現台灣關鍵的無人機技術與產品,並藉此吸引更多國際訂單與合作機會。
中央社報導,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技術副理葉時昊表示,他們所研發的「人工智慧無人機隊」可應用於 5 大領域,包括橋梁巡檢、路口檢測、遠洋低碳智慧漁搜系統、智慧倉儲,以及廣域建模系統。
葉時昊強調,使用無人機巡檢橋梁不僅可避免人員損傷,更能優化工作效率。無人機可以深入橋底拍攝橋梁影像,並輔以人工智慧分析圖像以檢視問題所在。
使用無人機檢測路口可有效解析車流和車禍可能發生的訊號,透過人工智慧分析車輛潛在的移動路線。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全台 12 個縣市的 69 個路口進行測試。
葉時昊更提到,遠洋低碳智慧漁搜系統結合無人機可以準確辨識魚群規模與數量。當無人機完成任務後,還能自主返航。比起傳統直升機搜尋魚群的方式,無人機可為業者省下大筆成本。
工研院除了展示無人機外,更在現場展出其研發的氫燃料電池與鋰電池。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經理謝登存表示,氫燃料電池比傳統燃料電池環保,且能提供無人機較長的續航里程。
謝登存提到,鋰電池和氫電池的用途不同,鋰電池可在有限的空間內達到高能量、高功率的輸出。當無人機起飛降落需要較大的瞬間電力時,鋰電池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模組零組件的部分,工研院延續了過去的經驗,開發無人機速度控制器和馬達。工研院無人機系統技術部研究員張日陽說,團隊依據無人機的機體,計算軸距、最大起飛重量等機體功率,進而設計出速度控制器。
台灣互宇向量公司也帶著自家開發的「光纖陀螺」現身歐洲展場。執行長鍾宏彬說,光纖陀螺可以應用於定位系統,透過慣性原理幫助無人機達到導航功能,更可避免假訊號干擾。
鍾宏彬表示,傳統定位系統易受外部干擾,透過光學原理進而優化模組,讓無人機達到慣性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