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藥品「集中採購」制,原意是為了降低醫療成本,減輕人民用藥負擔,不料劣幣趨逐良幣,醫院充斥廉價仿製藥,效力大打折扣。連醫生都聯名上書,人命關天,當局不應坐視。
中國將藥品分為專利藥(獲專利保護)、原研藥(過了專利期的原廠藥)、仿製藥(過了專利期,其他企業可仿製的學名藥)。根據 BBC,自 2018 年起,中國國家醫保局推動藥品集中採購制,公立醫院七成藥物供應來自招標。學名藥不若原廠藥那般花費了高研發成本,價格低廉,競標佔盡優勢。官方去年 12 月公布的清單顯示,拿下標案的 200 家公司,幾乎清一色是國內專事生產仿製藥的藥廠。
原廠藥逐漸從市場淘汰,學名藥卻屢傳藥效不佳的批評。醫界看不下去,站出來呼籲政府有所作為。
第一財經報導,今年 1 月,上海瑞金醫院外科主任鄭民華在採訪中批評,低價藥物品質不穩,臨床看到的情況是,「抗生素過敏、血壓藥降不下血壓、打麻醉不睡、吃瀉藥瀉不了」。
鄭民華等 20 名上海市政協委員及醫院主任級醫師,更聯名提出了一份《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直陳此制的弊病。
提案稱,不良企業偷工減料、或將藥品輔料換成價格更低的輔料,影響療效。用藥無效,加大劑量也沒用,醫生沒有選擇、也無向上反映的渠道,病人頻繁換藥,甚至危及性命。
來自杭州的夏醫師(Xia Zhimin)近日也撰文質疑,採購清單上的仿製藥試驗數據,竟與原廠藥並無二致,懷疑是作偽欺詐。對此,中國國家藥監局回應,一切都是「編輯失誤」。夏醫師的文章,已經移除。
醫界的良心發言,在網路世界引發共鳴。許多中國網友分享自身用藥經驗不佳的案例,懷疑就是吞了劣質藥品。一名微博用戶說,去年做腸道手術,事先服用的瀉藥卻沒用,最後不得不喝咖啡助清腸。
針對醫界批評,中國醫藥監管部門不敢輕忽,允諾至醫院第一線調查,但同時也試圖淡化外界對藥物品質的疑慮。10 日,官媒人民日報針對「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一說刊出了調查報導,駁斥藥效不佳之說「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報導並引述臨床專家說法,反批對仿製藥行業不了解的人,容易產生「價格等於質量、降價就一定降質的認識誤區」。
中國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孫立平評論,「藥價可以低廉,可以昂貴;費用可以自負,可以福利,但最基本的一點是,這藥得管事,得有效,得治病,這是最最最基本的底線。」他提到,最近身邊有朋友為了醫療移民。「僅僅是為了有病能吃上有效藥,有病能得到有效的醫治,也要移民。這不是很值得深思和警惕的嗎?」
中國政府欲藉藥品集中採購制,達成拯救性命、降低花費的雙贏。然而,監管不力,使制度美意蒙上陰影。「讓有瑕疵的藥品氾濫使用,無異於飲鴆止渴。」一名微博用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