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即將啟動「院際調解權」,邀請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不過,從過往的例子與現今政治現實來看,立法院長韓國瑜的態度備受關注,也是當前政治僵局能否順利化解的關鍵因素。
立法院近期通過了「財政收支劃分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憲法訴訟法」的修正案,以及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引發綠營的強烈不滿與諸多爭論。部分法案在執行層面也面臨困難,目前民進黨政府除了針對「憲法訴訟法」提出釋憲,賴總統在農曆春節後正式啟動「院際調解權」。
根據憲法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然而,自行憲以來,歷任總統均未成功行使該權力。
第一次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由於陳水扁接見在野黨領袖後隨即宣布興建核四,引發在野黨強烈反彈,陳水扁於是召開院際協商,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對此不表認同,總統府雖改為座談會,卻因王金平強調「回歸民主憲政、落實法治精神,行政、立法兩院應各本所司行使職權」,最後婉拒出席。
第二次則發生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由於強行審查服貿協議,引爆太陽花學運。馬英九曾計畫邀集行政、立法兩院院長進行院際調解,但王金平以「服貿審查是立法院內部朝野黨團的爭議,與憲法所規定的院際爭議性質不同」為由,拒絕出席。
這次賴總統為了化解朝野對立,安排五院院長在總統府會商國政,希望促進院際協調與合作。若五院院長全數出席,可以預見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勢必成為焦點之一。由於立法院先前大幅刪減預算,各院已表達部分業務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在會商中,相關機構可能針對預算削減問題提出意見。
可以想見,此次會商若能順利成行,立法院長韓國瑜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許多法案和預算審查過程中,雖然韓國瑜未必刻意偏袒國民黨,但仍受到藍營的影響,導致部分法案雖在立法院通過,卻引發更大爭議。
賴總統發起的五院院長會商是邁向化解朝野對立的重要一步,可是,這一步能否成行,首先取決於韓國瑜接受賴總統的邀請出席會商;其次,會商過程中,韓國瑜能否真正以國家社會利益為重,達成有效協商,以解決目前的政治僵局,將決定未來政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