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烏干達共和國(Republic of Uganda)當局日前證實,一名男護理師因確診伊波拉病毒而死亡,這是該國自 2000 年第一次記錄到伊波拉病毒(Ebola)感染病例以來第九次爆發疫情。
烏干達衛生部於 1/30 表示,這次疫情的首例、也是首名死亡個案為 32 歲的男子,是穆拉戈國家轉診醫院的護理師,自出現發燒症狀後於多間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包含其任職的醫院,但最後仍於 1/29 因多重器官衰竭而不幸過世。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截至 1/30 的疫調,總計有 45 名接觸者,包含家人與 35 名醫護人員,所幸均未出現疑似症狀。
據WHO聲明稿,世衛將從緊急應變基金中撥款 100 萬美元,並提供 2,160 劑試驗疫苗以幫助遏止疫情擴散。
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始於 1976 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南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共和國(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同時出現。
烏干達曾多次爆發伊波拉疫情,最嚴重一次為 2000 年,當時有 425 例通報病例、224 例死亡;上一次疫情自 2022 年 9 月爆發,2023 年 1 月結束,累計 164 例通報確診、77 例死亡個案。2014 年至 2016 年西非也曾爆發伊波拉疫情,造成 11,000 多人死亡,是該疾病造成最多死亡人數的一次。
根據我國疾管署,伊波拉病毒是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傳染給人。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
感染後的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 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 25%至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