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北雙年展展出後,德國藝術家Thomas Demand 睽違 20 年重返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展出,此次世界巡迴展以到訪巴黎、上海,匯集從 1990 年代至今近 70 件作品,透過攝影自製模型重現歷史性國際重要大事。
Demand 擁有英國倫敦金匠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此次世界巡迴展由攝影展覽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北美館共同製作,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
Demand最初以紙張和硬紙板為素材創作雕塑並拍攝記錄,在拍攝過程中,他發現物件實體與相機鏡頭所呈現平面影像之間的差異,而後發展出以攝影為目的建構物體的創作方法。
他擅以大眾傳媒中常見的紀實影像為對象,以紙材精細地重建實物尺寸的場景,接著透過鏡頭取景拍攝出近似原影像的畫面,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最終用大尺幅攝影輸出再現。
Demand的攝影作品具有寧靜感卻充滿張力,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雖是重現歷史重要時刻,但風格卻夾帶超現實感,無論是顏色光線的對比皆看似和諧卻有衝突的空間感。
此次,1994年的《專室》回顧1944年 Adolf Hitler 險遭暗殺、被炸毀的房間;《文件夾》則試圖重現 Donald Trump 2017 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控制室》為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可見天花板掉落下來。
另外,自成一獨立空間的《避難所》系列展現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 Edward Snowden 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
Demand自2008年起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日常生活題材,「日常」系列作品採取相同創作手法,先將影像轉換成紙雕再拍攝下來,淡化畫面中的主角從機密文件變成紙杯、便利貼、肥皂等日常物件,雖然題材較評議盡然,但也意外和上述嚴肅的題材形成對比,開啟一段意義的對話。
北美館指出,Demand的創作探討紙張如何以其脆弱的質地承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關乎人們的日常點滴,或是宏大的歷史事件;更進一步,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影/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