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台灣民眾黨前黨主席柯文哲涉及刑事犯罪遭羈押、起訴一案,有許多政治人物帶頭疾呼「司法不公」,預計11日號召群眾上街「釘孤枝」、抗議「綠色司法威權」,民間司改會今天(1/10)呼籲,各政黨批評司法、評論個案應本於事實,而非無的放矢,破壞過去各方對於司法獨立的努力與信賴。
民間司改會表示,台灣過去的歷史中,確實有「政治力介入」的「黨國司法」。然而,隨著民主化以及基層司法人員不斷爭取司法獨立,不能忽視台灣的司法獨立已有長足的進步。強力譴責少數的政治人物、政黨為了一己的政治目的,無差別地汙衊司法,讓民眾誤解台灣司法體系的運作。
民間司改會呼籲,對於進行中的司法案件,針對案情、事實進行訴求與評論應本於事實、避免與事實不符的誤導,並切勿透過挪用概念的方式無的放矢。尤其是政治人物作為引領民意的意見領袖,實不應為達政治目的誤導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認識。
民間司改會提到,就檢察官據以起訴、聲請羈押柯文哲先生的證據是否足夠,是由法院綜合事證後獨立判斷是否有罪、是否有羈押必要。同時,地方法院的判斷尚受上級法院的監督,被告、檢察官皆可提出救濟;過程中參與的司法人員亦不在少數。又該案受社會矚目,台北地檢署於起訴時便同時公布起訴書,因此案件的相關評論亦可本於其內容具體說明或質疑(如本案偵查中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的情形),或進一步研析羈押的法律見解以受公評,實無動輒以「綠色司法威權」、「綠色黨國」等民粹修辭斲傷司法公信的必要。
民間司改會認為,不論政黨色彩,違法濫權的政治人物終將誠實面對自身的法律責任。透過口號操弄民眾、消費司法的效果不僅會越來越差,也難以達到延續政治生命的目的。呼籲政治人物應回到法律面、事實面進行案件的攻防;反之,切勿透過政治動員,企圖施壓司法人員、影響審判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