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 2025-01-10 (加影片, 全部字幕)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8日) 表示,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應該要分開,公司治理經營交由專業經理人,鴻海也積極培養接班團隊,希望成為台灣企業接班人才培育的典範。
另外他也提到台灣軟硬體產業發展不平衡,是將來競爭全球要面對的大問題。台灣應推動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發展策略。
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今天進行第一天議程,劉揚偉下午透過預錄方式,針對台灣製造業「布局未來、競爭全球」主題分享他的想法。
展望全球政經局勢,劉揚偉認為,區域製造大趨勢不會改變,台灣企業對專利應有正確認識,應更關注長期科技發展。他並提出4大建議,呼籲台灣應積極發展軟體產業。
【鴻海正從「製造服務公司」轉為「科技平台服務公司」】
在產業接班人才培養議題上,劉揚偉指出,鴻海成立滿50年,正在從「製造服務公司」轉為「科技平台服務公司」。他表示,鴻海要邁向下一個50年,成為百年企業,人才培育是非常重要關鍵,因為人才力就是競爭力。
針對人才力,劉揚偉說,鴻海首先分析人才結構,接著建立階層化培育系統,梳理集團人才培養,以70、20、10的法則,針對高階整體人才,培養領導、經營和管理能力,讓鴻海接班團隊可成為永續發展基礎。
談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工,劉揚偉說,台灣的企業經常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在企業發展初期非常有效率,但企業發展成熟或規模變大後,這樣的運作會產生問題,這可能是台灣比較沒有超過百年歷史大型企業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企業董事長或擁有者、以及執行長或管理者應該像美國企業一樣應該要分開,大股東擔任董事長,公司治理經營交由專業經理人。
劉揚偉指出,鴻海在2019年第一次傳承,2024年再開始推行輪值執行長(CEO)制度,就是希望能夠做為台灣企業接班人才培育的典範。
【劉揚偉: 「區域製造」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他表示,2025年全球將面臨區域政治、經濟景氣、產業環境劇烈變化,可預見企業必須接受全球區域化布局的挑戰,從資通訊、汽車產業來看,「區域製造」的大趨勢將不會改變。
關於「區域製造」,劉揚偉說,鴻海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包括1980年代進入美國市場、1988在中國設立據點、1999年在捷克、2004年在墨西哥、2006年在印度等,集團已落實本土化、本地化和年輕化。
他指出,未來全球化布局,企業必須跨足歐美,同時面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法規、經營環境等不同挑戰。
對於企業如何在全球布局創造價值,劉揚偉指出,對專利要有正確認識,專利的目的是分享,保護智慧財產權只是手段。
他表示,台灣企業應更加關注長期科技發展,不能侷限短期的產品製造、追求短期營收的經營方式;以往低毛利模式,很難讓員工在更高生活水準下維持同樣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危及企業永續發展。
鴻海在公司內部成立了鴻海研究院,聚焦未來3到7年的前瞻技術研究,一方面可以自己掌握未來技術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將技術商品化,創造出真正的創新和價值,這才是企業進步以及產業升級的重要方法。
劉揚偉指出,台灣企業應更全面支持科學研究,並建立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專利分享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體系。這樣才能加強自身競爭力,對台灣產業發展做出實質貢獻。
【台灣軟硬體發展不平衡 恐影響未來在全球競爭力】
另外他提到台灣軟硬體產業發展不平衡,也是將來競爭全球要面對的大問題。他指出,全球半導體在2024年產值約6270億美元左右,台灣佔了全球27%。同樣在2024年,全球軟體產業產值即將來到2兆美元,比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還要大,但是台灣只佔了不到1%。
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下圖) 稍後與鴻海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巫俊毅對談時也提到,台灣各大學有100個電機系,但只有14個資工系,軟體人才不夠、招募不易,國家似乎也不重視軟體人才。
以下繼續回到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關於發展軟體業的錄影演說內容。
劉揚偉強調,硬體成功的公司都有強大的軟體作為後盾,軟體產業具有高附加價值、高毛利及高市場價值創造的優勢,產業的revenue multiple(營收倍數),軟體也是製造業的10倍。
他特別提到,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就曾說過,「Taiwan is a fantastic country whose software is terrible.」(台灣是很棒的國家,但軟體能力很糟糕、很恐怖。)台灣在全球硬體供應鏈中佔有關鍵地位,但軟體產業發展相對薄弱,軟體的附加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揮。
【台灣應推動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發展策略】
台灣為什麼要軟體產業?劉揚偉從全球趨勢、產業升級和帶動新創這三點來談。
首先是全球趨勢,軟體產業是經濟成長的驅動力, AI、大數據、雲端等新興科技的崛起,更加速了軟體產業的發展。
第二點是產業升級,軟體可以產生產業的附加價值,幫助硬體製造轉型,軟體可以幫硬體產品注入智慧、提升產品價值。
最後是帶動新創,軟體帶動新創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而且開發門檻相對較低,創意工作者可以透過軟創業,帶動新創企業和經濟發展。
台灣發展軟體產業,劉揚偉有幾個建議:
第一是建立軟體平台以及生態系,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 開發具有吸引力的原生應用程式。
第二,結合台灣既有的硬體優勢,推動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發展策略。
第三,鼓勵創業,支持軟體新創,企業可以設立創新基金,支持軟體產業研發和創新。
最後是人才培養,並且廣泛吸引國際的人才。希望未來像鴻海等硬體已經很成功的台灣公司們,可以一起努力,打造更強大的軟體後盾。
劉揚偉最後表示,這些是他對台灣製造業佈局未來、競爭全球的想法,希望台灣企業可以在國際舞台上,一起合作,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