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對美採購的首批38輛M1A2T戰車15日運抵台北港,並在16日凌晨2時至5時間,透過民間大型拖板車全數轉運至位於新竹湖口的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簡稱: 裝訓部),同時出動警方、憲兵交管;此外,也包含另外4輛M88A2裝甲救濟車。
針對未來訓練規劃,軍方16日表示,目前正與美方逐一針對每輛戰車點交,預計明年(2025年/民國114年) 農曆年後(2月初)啟動換裝訓練,初期以課堂為主不會實車訓練。
由於赴美接裝訓練的種子教官已在上月回台,並完成相關教範的撰擬,因此換裝訓練期程不變,依然規劃在民國114年農曆年後,也就是2月初進行。
軍方人士也表示,M1A2T戰車(M1艾布蘭主力戰車,英語:M1 Abrams)為新世代戰車,且配備戰管系統等多項現代戰場必備功能,即便是已熟悉CM11、M60A3戰車性能的裝甲官兵,除戰車傳統手勢、手旗不變外,戰車性能、基本維修保養、基礎性能、安全規範等多項目必須「打掉重練」,從零學習新知識,因此換訓初期將以課堂為主,不會實車進行。
針對陸軍對於首批38輛M1A2T的編配運用,中央社引述尖端雜誌主任編輯、著名軍事書籍「裝甲先鋒」譯者李思平表示,以目前陸軍戰車連編裝為例,每一個連編配14輛戰車、2輛救濟車,因此首批可編成2連(28輛),在第2批抵台前,其餘的10輛則作為教學用車,但實際運用仍依軍方為主。
至於專屬M1A2T的新竹坑子口訓場施工進度,陸軍日前透過新聞稿說明,為確保施工期間訓練不間斷,規劃採「分區、分段、分時」方式整建新竹坑子口訓場,期間仍可供新式戰車射擊訓練。
據了解,坑子口訓場射擊課目屆時除瞬間停止射擊外,也增加行進間射擊,同時在戰車砲射擊目標區1600公尺處新建固定靶台及設置4座自動升降靶機;1800公尺射擊目標區則新建活動靶台及4座自動升降靶機;戰車射距將從1340公尺延伸至1800公尺。

台灣對美軍購108輛M1A2T戰車,首批38輛15日透過國籍航商貨輪運抵新北市台北港,16日零時起由民間重型拖板車區分4批次,經由西濱快速道路轉運至位於新竹湖口的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沿途警方實施交管,憲兵車輛亦在後方押車。
中央社16日報導,第1批M1A2T凌晨2時2分運抵、第2批凌晨3時43分運抵、第3批凌晨4時10分運抵、第4批凌晨4時50分運抵,均包裹黑色防水布,待天亮後才卸除並實施下板作業。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除了對美軍購108輛M1A2T外,也同步採購14輛M88A2救濟車、16輛M1070A1運輸車、16輛M1000運輸板車。裝訓部現場除了38輛M1A2T外,軍方人士證實,另有4輛M88A2救濟車也同步運抵裝訓部,以利進行後續訓練。
M88A2是國軍現役M88A1裝甲救濟車的改良型,因當初美軍發現M1戰車的車重大增後,原本能「1對1」進行車輛救援的M88A1,面對M1戰車時卻只能「2對1」,因此以同底盤改良出M88A2,使用更大引擎,輸出馬力從A1的750匹馬力增加至1050匹馬力,整體車重從50噸增至63噸,吊架與全車拖力能獨立執行M1戰車拖救任務。
【M1A2T對於台灣國防的助益與戰術應用】
M1A2T配備內容:

M1系列戰車被譽為「地表最強戰車」,M1A2T的「T」是指「Taiwan」,性能約同等於M1A2 SEPv2。
M1A2T不僅擁有數位化內裝及遙控槍塔,亦配備「車際間資訊互聯系統(IVIS)」,能即時接收或分送戰場資訊,大幅提升整體作戰效能。
M1A2T的120公厘口徑滑膛砲,有效射程內可貫穿850公厘均質鋼板,彈藥種類繁多,戰備彈區分「戰防榴彈」、「翼穩脫殼穿甲彈」及「⼈員殺傷彈」,備彈量約42發。
M1A2T可搭配獵殲系統(Hunter-Killer)。軍方人士曾說明,舊型M1A1接戰時,車長與射手被迫觀看同一目標,接戰結束後車長才能繼續搜索,但獵殲系統讓車長可在目標賦予並經射手識別目標後,隨即進行新一輪搜索,達到循環接戰效率。
M1A2T對台灣國防助益
綜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秘書長揭仲分析,因應共軍新的兩棲作戰模式,登陸不再像過去建立灘頭堡,而是可能利用機動力長驅直入台灣後方,但國軍現有M60A3與CM11戰車老舊,M1A2T可守住後方戰線。
共軍兩棲合成旅的05式兩棲突擊車,防護力雖不如主力戰車,但配備105公厘主砲在射擊新型翼穩脫殼穿甲彈時,據稱可在2000公尺距離擊穿500公厘均質裝甲,國軍M60A3若與共軍首波搶灘上岸的05式兩棲突擊車遭遇,未必能討到太多便宜。
中央社15日另引述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恩浩指出,戰車的地空聯合作戰能力至為關鍵,除了要能與機步及裝騎配合外,也要有能夠與空騎進行協同作戰之能力,例如M1A2T與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此兩樣先進武器若能有效配合,台灣灘岸殲敵戰力將會加乘。
部署規劃

M1A2T今年至2026年將各別接裝38輛、42輛、28輛。據了解,其中10輛保留在陸軍裝甲訓練指揮部外,其餘98輛將全數部署在負責北部防務的第三作戰區,以強化中樞防衛作戰能⼒。部署地包括駐紮新北林口地區的陸軍269旅(部分換裝)、駐紮在新竹湖口地區的陸軍584旅(全數換裝)。
部署上述兩處,推測與「關鍵基礎設施」桃園國際機場、台北港有關。新竹一帶有易於共軍登陸的紅色沙灘,584旅便能部署兵力於重點處,截斷敵往桃園機場的交通線;269旅則有關台北港,避免敵軍登陸後,將台北港成為行政下卸(不必搶灘,而是攻占現有港埠設施)的破口。
可能戰術運用
李思平指出,面對敵軍登陸作戰,絕非將戰車部署在海岸線或靠近登陸區,進行「硬碰硬」的坦克大決戰,第一波造成敵軍傷亡是砲兵、而非戰⾞,裝甲兵與戰車是等待陸軍實施反擊作戰時,一鼓作氣朝敵軍登陸區挺進。
蘇紫雲表示,若以反登陸作戰的火力射程部署看,第一線是反艦飛彈,第二線為雷霆2000多管火箭、M109自走砲、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等,第三線由AH-64E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在灘岸一帶殲敵,第四線是岸置拖式飛彈等軍備,第五線才由M1A2及地面部隊登場,並適時併同例如搭載30鏈砲的CM-34雲豹八輪甲車。
戰車無用論是戰場宣傳
俄烏戰爭掀起「戰車無用論」議論。專家指出,網路去脈絡化影片不可盡信,M1A2T戰車可強化陸軍戰力,增加敵軍登陸難度,在台海防衛作戰具有不可取代性。
尖端雜誌主任編輯、著名軍事書籍「裝甲先鋒」譯者李思平指出,當攻擊者與被攻擊者價值落差過大時,就會出現「貴而無用」論述,但必須思考,現行有無任何低價的武器可以發揮戰車在進行陸地機械化快速攻擊的優勢,如果有就是無用,反之若是沒有,那就是有用。
李思平指出,成功擊毀戰車的一方會釋出畫面作為成功案例,造成網路上有數支戰車被無人機擊毀的影片,但那並非戰場全貌;既然戰車無用,為何俄軍仍要以戰車,而非無人機推進戰線。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表示,當攻方遂行登陸戰,需要擁有比守備方多出達到5倍的兵力,同時攻方也會對守備方進行戰力評估,因此達到嚇阻作用,而M1A2T戰車的加入,無疑是強化地面部隊戰力、增加登陸難度。
訓練場地與民間道路設施
黃恩浩指出,M1A2戰車比台灣目前M60A3更大且重,所需二、三級廠保養維修設施、集用場、主砲射擊場、油庫、橋梁、涵洞(掩體)與聯外通道等,均須全數更換與拓寬。
國軍已啟動前置作業,美方也派遣⼈員實地勘查,目前正提升二級、三級保修廠的能量以符合規範,亦針對台灣橋梁和道路進行測試和評估,承受力沒問題。
蘇紫雲說明,M1A2戰車一大特點在於「接地壓力(ground pressure)」比小客車還小,但因寬度、重量問題,移防時需透過M1070A1、M1000重型裝備運輸,以符合法規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