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加州兒童於飲用生乳後出現發燒和嘔吐症狀,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採樣化驗後,已排除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但CDC提醒,飲用生乳的風險高,絕對是弊大於利。而美國農業部(USDA)則發布了一項新的聯邦命令,要求針對所有未經高溫消毒的生牛奶樣本進行檢測。
CNN報導,美國今年3月25日首次發現有乳牛感染禽流感,截自12/12統計,共有16州、832個乳牛群遭到感染,乳品安全疑慮亦不斷被搬上檯面討論。除了加州一名兒童在 11 月飲用生牛奶後出現發燒和嘔吐症狀,當地政府亦收到至少10起類似病例,但這些患者的禽流感檢測結果均呈現陰性。
所謂的生乳指的是從乳牛乳房中擠出後未經過巴氏消毒等方式加工的生乳汁,而巴氏殺菌的全名是巴斯德氏殺菌法(Pasteurization),一種將食物加熱至100°C以下的短暫加熱法,主要目的是殺滅致病性微生物,例如病原菌、細菌和黴菌等。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說法,生乳可能會攜帶來自受感染乳腺組織的致病細菌,或者來自擠奶設備殘留物、水源、土壤和牛糞中的污染物。
雖然有關當局不斷大肆宣導,但仍有約1%左右的美國人堅持飲用生奶,其中一個原因是濃郁感,生乳為「非均質化乳」 ,這意味著乳油層會浮在上方,故在喝時有股濃稠感。
其他原因不乏是較營養,可治療氣喘、過敏或乳糖不耐受症,甚至可以改善腸道微菌叢,但這些益處都已遭FDA否認。
研究證明,生奶的pH值為中性,營養成分和水分含量豐富,使其成為細菌和其他有害病原體生長的理想環境,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布魯氏菌等,在美國都曾引發多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症狀包含腹瀉、胃痙攣和嘔吐等。
因此, CDC強調建議應食用和飲用經巴氏殺菌處理的牛奶及乳製品。
生乳中還有一種容易致病的隱孢子蟲的單細胞寄生蟲,可能會導致愛滋病患者出現非常致命的腹瀉。
針對那些堅信生乳可改善腸道微生物叢者,專家建議,可多食用高纖維和發酵食品、水果、蔬菜和特級初榨橄欖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