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駐星大使董振源在臉書貼文表示,中國政府推動半導體自給率在 2025 年要達到 70%,但是面對國內技術局限及西方國家限制,中國在 2023 年的半導體自給率僅僅達到 23%,而且增加的半導體生產集中在成熟製程晶片。
中國在 2014年設立國家積體電路投資基金(大基金),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希望實現技術自主化和產業鏈本地化。今年 5 月成立的第三期基金將投資在先進晶片、設備與材料,以應對美國及其聯盟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限制。
董振源提到,長期以來,中國的半導體大部分都是仰賴進口。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IC Insights 的統計,2009 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需求 410 億美元,但國內只生產 42 億美元,自給率只有 10.2%。之後幾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緩步提高到 2014 年的 15.2%。為加速提高半導體自給率,在 2015 年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中國政府設定到 2020 年自給率達到 40% 的目標、2025 年實現 70% 的目標、2030 年達到 80%。
董振源說,根據 IC Insights的統計,外商對中國半導體生產的貢獻超過 50%。2019 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為 1,246 億美元,中國生產的半導體產值為 195 億美元,自給率為 15.7%;但是,以中國為總部的公司生產的半導體產值只有 76 億美元,也就是說,僅計算以中國為總部的公司生產,中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 6.1%。用同樣的方法計算,2020 年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為 15.8%,但以中國為總部的公司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 5.8%;2021 年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為 16.7%,但以中國為總部的公司之半導體自給率只有 6.6%。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TechInsights 在今年 10 月發布的圖表估算,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在 2014 年為 14.5%,從 2015 年至 2020 年維持在 13.6% 至 16.6% 之間。之後,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顯著提升,2021 年達到 17.6%,2022 年再提高到18.3%,2023 年的一舉增加將近 5 個百分點達到 23.3%,並預期在 2027 年達到 26.7%。然而,中國目前增加的產能都在成熟製程晶片,並非 7 奈米製程以下的先進晶片。
最後,董振源提到,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TrendForce 的統計,中國三家主要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集團及晶合集成)的全球營收市占率從 2022 年的 9.6%下降到 2023 年的 9.0%,再進一步下降到 2024 年前三季的 8.9%。這顯示,過去三年,以中國為總部的公司生產的晶片營收占全球比重不增反減,應是中國公司生產的晶片集中在比較廉價的成熟製程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