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立陶宛關係日趨密切,外交部長林佳龍近日出訪歐洲,即赴立陶宛,推動無人機合作,弘揚民主價值。然而,隨著東歐國家政局生變,風雲湧動,台灣與立陶宛的友好前景,蒙上陰影。
2021年,立陶宛不惜與中國槓上,將我駐處更名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北京盛怒之下,以進口管制等貿易制裁作為報復。台立互挺的堅實情誼,如今遭逢挑戰。
日經亞洲報導,社會民主黨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21日獲國會表決通過,即將出任新總理。他日前說道,當初更名是「一大外交錯誤」,引發台立關係生變的擔憂。
據當地媒體,帕魯克斯是汽車電池管理系統製造商Emus BMS及Garnis大股東,而Emus的非關鍵原料主要自中國進口,生意往來密切。此外,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去年在立陶宛推動的半導體計畫,亦因電力缺口及產業用地問題而難產。諸如此類的跡象,在在為雙邊關係投下變數。
東歐地區的政治風向,似也正吹往不利台灣的方向。
中歐亞洲研究所(Central 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計畫主持人Richard Turcsanyi分析,過去東歐各國認為,無論是親中或親台,在經濟上應有利可圖,卻發現是過度期待了。
他說明,誠然,台灣是半導體強權,但並非所有國家都能依樣畫葫蘆,打造半導體產能。況且,中國有意將汽車製造轉移至歐盟,這點也影響了各國政府的算盤。
不只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也有「變心」的可能。
最新民調顯示,捷克前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領導的右翼「不滿公民行動黨」(ANO),很可能贏得明年10月的國會大選。他2017至2021年擔任總理時,與中國交往更重「實質」考量。至於斯洛伐克,在總理費佐(Robert Fico)的帶領下,亦相當看重與中國的關係。費佐11月1日才與習近平會晤,積極爭取中國投資電動車產業。
較不用擔心的,或許是波蘭。台灣仁寶電腦7月宣布在波蘭設廠,奇美食品也於8月開始在該國生產冷凍水餃。政治上,與烏克蘭比鄰的波蘭,對如何與俄國盟友中國打交道,不免也會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