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肥胖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50.3%,國人認為肥胖會導致「外貌焦慮、情緒問題、感情交友困難」,而大多採飲食控制、運動來減重,卻甚少有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維格診所林昀嬃醫師提醒,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民眾應正視風險,透過專業減重門診來針對個人日常作息、數值等來客製化減重計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群數據分析公司QSearch近日公布2023年《肥胖輿情分析報告》,近3成網友表達肥胖導致外貌焦慮,近5成自卑難過,顯示肥胖影響情緒、交友與生活品質。此外,約有七成的人會參考網友意見控制飲食、提高運動量來減重,甚至網購減重藥物,但往往因不知關鍵問題,導致成效不如預期而挫敗。
報告還顯示,許多人往往等到身體狀況亮紅燈、反覆發胖或因肥胖深深影響生活、情緒才踏入診間,但這時候健康已明顯受到威脅。
林昀嬃表示,肥胖帶來的不只是外觀問題,更是健康問題,可能增加許多隱性疾病風險,例如: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風險比健康體重者多3倍以上;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並帶來心臟病、腦中風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200多種共病風險。
此外,重度肥胖者容易產生呼吸中止症,低落的睡眠品質也會影響隔日的精神、學習和工作效率等。憂鬱症與肥胖有高度關聯,43%的憂鬱症成人患者同時患有肥胖症。
為了避免減重找錯路陷入惡性循環,林昀嬃建議民眾尋求專業協助,讓減重兼顧成效與健康。她解釋,減重門診會透過「關鍵四步驟」,依照個人狀況與生活型態,並深度檢查數據,釐清肥胖的潛在成因,為後續減重計畫提供精準依據,也會適時以藥物來輔助來提升效果。
- 了解日常作息,掌握身體狀況:從飲食、習慣、作息、壓力,全面評估肥胖原因,制定減重計畫。
- 測量身體數值,揭開隱形風險:避免僅關注「體重」下降卻忽略具健康風險的「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堆積在腹部深處,外觀難以察覺,更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 健康管理計畫,達到減重加減脂:針對腰圍以及內臟脂肪這類具健康疾病風險的減重需求,更需要全面以飲食、運動、以及藥物輔助。林昀嬃解釋,飲食及運動減去內臟脂肪需要長期的習慣維持,的確不容易,因此門診中也會適時使用能降低內臟脂肪多於皮下脂肪、能減少脂肪吸收的的減重藥物,協助患者健康達標。
- 定期追蹤回診,穩定健康成效:定期回診測量體重、體脂率、腰圍是否改善,滾動式調整減重目標與計畫「裡外兼顧」,肥胖者只要減輕原體重5%開始,就能降低共病風險,7至10%甚至能逆轉新陳代謝症候群。
林昀嬃表示,台灣現有合法的減重藥物分為口服和針劑,主要功效有抑制腸道脂肪吸收、抑制食慾和內臟脂肪,以及減緩胃排空速度等。但合法減重藥物皆需要醫師指示處方籤才能使用,自行使用不但可能沒有成效,還可能傷身,且私下販售處方藥更會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