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界近日發起「守護憲法遊行」,並於聲明中指出,「憲法法庭是臺灣憲政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憲政出現危機、當人民的基本權利遭到侵害,憲法法庭是最終的裁決機制。憲法體制是保障每一位臺灣人民基本權利和人性尊嚴的根基,而憲法法庭的存在,正是為了確保此根基不會動搖。」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今日(11/18)發布新民調。
問:司法院憲法法庭,10 月 25 日,針對「國會改革立法釋憲」做出判決:「部分合憲,部分違憲,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國會改革主張都被宣告違憲」。請問您接不接受大法官這樣的判決?」結果顯示:12.6% 非常接受,18.5% 還算接受,23%不太接受,20% 一點也不接受,13.4% 沒意見,12.5% 不知道、拒答。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游盈隆表示,從上述民調中可觀察,20 歲以上台灣人中,31% 可接受憲法法庭「立院職權修法」釋憲判決,43% 不接受。不接受者比能接受者多 12 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多數民意不接受憲法法庭「國會改革立法」釋憲判決。
他指出,這項發現傳達一個重要訊息:司法院憲法法庭權威正遭遇多數民意的挑戰,未能立即定分止爭,化解朝野政治衝突。這類似 2017 年同性婚姻釋憲案出爐後的社會氣氛,但因這次釋憲涉及高度政治爭議性問題,後續紛爭將更強烈,更層出不窮。

從民調中,還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究竟是誰能接受或不能接受憲法法庭這項釋憲判決?游盈隆分析,若從政黨支持傾向觀察,民進黨支持者,49% 接受,30% 不接受;國民黨支持者,21% 接受,61% 不接受;民眾黨支持者,23% 接受,63% 不接受;中性選民,21% 接受,35% 不接受,44% 沒意見、不知道。
他進一步分析,從 6 都 16 縣市角度看,可以發現每一個地區都呈現不接受者多於接受者。具體地講,台北市,33% 接受,47% 不接受;新北市,30% 接受,46% 不接受;桃園市,37% 接受,39% 不接受;台中市,32% 接受,42% 不接受;台南市,30% 接受,48% 不接受;高雄市,31% 接受,41% 不接受;其他 16 縣市平均,30% 接受,42% 不接受。

游盈隆認為,整體來講,台灣社會對 10 月 25 日司法院憲法法庭「立院職權修法釋憲」判決結果的反應,還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從這次大法官釋憲判決的整體社會反應看,普遍反應不佳,多數不能接受,只有若干群體如 20-24 歲社會新鮮人、民進黨支持者、軍公教人員、學生及農民呈現多數能接受的狀況。除此之外,不分性別、年齡、教育、省籍族群、職業背景、行政區域,都呈現多數不接受這次釋憲判決。
第二,社會多數不接受這次釋憲判決理由不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接受「部分合憲,部分不合憲」,另一種是不接受「絕大多數國會改革主張都被宣告違憲」。前者主要來自綠營支持者,後者主要來自藍營支持者。前者傾向認為藍白聯手推動立院職權修法,從過程到結果「全部違憲」,後者傾向認為「絕大多數國會改革主張都合憲」。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支持者中有三成不接受這次釋憲判決,台南市與高雄市也多數不接受的原因。
第三,比較台灣社會對過去 7 年司法院大法官所做出全國矚目的三大釋憲案判決的反應,包括「2017 同性婚姻釋憲案」、「2024 死刑釋憲案」、「2024 立院職權修法釋憲案」,可以清楚看出其中的重要差異。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歷年相關調查研究,上述三大最具爭議性的釋憲案判決,社會接受度最高的是「死刑釋憲」47%、其次是「同性婚姻釋憲案」43%,第三是「立院職權修法釋憲案」31%。
游盈隆表示,由此可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對社會性案件,即便是高度爭議的同性婚姻或廢死,較具有說服力與權威性,但對高度爭議的政治性案件的釋憲則較缺乏權威性與說服力。
本次調查訪問期間是 2024 年 11 月 11-13 日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 20 歲以上成年人,市話佔 70%,手機佔 30%。有效樣本 1017人,市話 712人,手機 305人;抽樣誤差在 95% 信心水準下約正負 3.07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