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週四(11/14)公開的使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方法學研究顯示,若仍維持現狀,全球塑膠垃圾將於2050年增加1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聖塔芭芭拉分校與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等團隊發表。
由於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定於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可能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將是全球第一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全球塑膠公約修訂草案正在討論規範至少要有40%再生塑膠成分(塑膠產品添加再生塑料比例至少40%)、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指上限不超過2020年的產量)、投資500億美元於廢棄物管理設施及徵收塑膠包裝稅等。
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循環經濟策略顧問廖孟儀表示,這項研究預測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污染問題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達到1.21億噸,同時也會造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33億5千萬噸二氧化碳(3.35GtCO2)。所謂的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是指沒有透過回收、焚化和掩埋等正規處理方法的廢塑膠。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經理許祥瑞,這篇研究將世界分成北美、中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等四區域,透過機器學習方法,根據塑膠生產、消費和報廢的資料庫,以塑膠公約草案所述及的八項政策,預測塑膠廢棄物管理不善和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許祥瑞也提到,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簡化了各國不同的塑膠回收過程,預測結果雖然簡潔明確,仍難以精準反應實務狀況。但未來可以持續精進預測的研究方向,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基本情境假設和數據,研究結果可以做為全球塑膠公約草案的參考。
廖孟儀則建議,台灣塑膠的行動計劃可以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的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由於塑膠應用領域廣泛,因此在討論塑膠策略的議題時,可以從整體塑膠價值鏈的角度思考納入塑膠產業鏈、民生消費產業、工業使用產業、資訊科技、環境科學、社會經濟科學等各類多元的專家一起討論,共同集思廣益,思考塑膠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