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5)日表示,腸病毒就診人次上週為1.9萬人次,為歷年同期最高,另新增1例未滿1個月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今年全國第6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預測11月底將來到疫情高峰,12月下旬才會脫離流行期。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4週(10月27日至11月2日)門急診就診計19,460人次,較前一週(18,594人次)上升4.7%,疫情呈上升趨勢且處流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
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克沙奇A10型2例及克沙奇B4型1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上週新增一例併發重症,個案為南部未滿月的女嬰,本身為體重偏低的早產兒,於10月上旬(出生後一週)開始發燒、皮膚有斑點,腦脊髓液驗出有腸病毒,並且有活動力下降、呼吸急促、心肌炎、肝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症狀,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4併發心肌炎、肝炎和無菌性腦膜炎等重症,治療後症狀已改善,目前加護病房治療中。
根據疫調,在女嬰出生前兩週,其母親和同住家人都沒有感冒症狀,出生後也還沒從醫院返家,無社區接觸史,此外,住院期間的接觸者也沒有腸病毒症狀,目前感染源待釐清,研判為無症狀帶原者所傳染。
一般來說,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途徑可能經由胎盤、產婦於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後與他人接觸所造成的傳染。
林詠青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跟幼兒不相同,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下降、躁動、皮膚出疹,腹瀉嘔吐,嚴重可能會引發凝血功能異常、心肌炎、肝炎、腦炎、敗血症等。
疾管署提醒,國內腸病毒疫情上升,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地方最容易傳播,成人外出或工作返家後,應先更衣再摟抱幼兒,孕婦、新生兒及幼童盡量避免與病患接觸,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
林詠青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