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戰禍持續衝擊環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警告,俄羅斯手握研究北極圈的關鍵數據,卻不願與世人分享,是其假資訊戰的一環,致使科學家難以探究北極暖化規模,無從得知氣候變遷在該區域的禍害程度。
為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得以編纂報告,各國會將天氣資訊和氣候數據提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等國際機構,以利科學家就全球暖化進行全面分析。
金融時報指出,根據國際北極陸地研究和監測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errestrial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in the Arctic),北極圈共有95處監測站,但21處處於「暫停活動」狀態。自俄國於2022年2月侵略烏克蘭後,即停止了資訊分享。
北約高層官員透露,沒了相關數據,難以建立氣候模型,連帶使得決策者在研擬減碳政策時,缺乏可參考之依據。「氣候變成了人質,演變至此真的很難看。」該官員怨道。
北約官員認為,西方國家致力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對身為天然氣與石油生產大國的俄羅斯有害無益。是以,俄方發動了假資訊戰,駁斥脫碳(decarbonization)的好處。
再者,北極融冰使航道大開,有利俄國海軍艦隊。莫斯科已投資數十億美元,強化破冰艦隊,保護其位在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近芬蘭)的核武軍火庫。
北極圈是「地球的冰箱」,冰雪可反射陽光,但隨著暖化加劇,融冰速度料將是全球平均的3倍,冰雪消融導致日光反射減少,升溫惡化。此外,凍原融化會釋出二氧化碳、甲烷,而北極愈暖愈乾也會增加野火事件,加速融冰,這諸多因素的連鎖反應,成了惡性循環。
COP29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將於11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登場。WMO呼籲,俄國莫要「挾持」氣候數據,為一己私利,傷了全球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