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東緊張局勢升溫,中國今日(10/14)對台灣展開「聯合利劍-2024B」,路透社報導,分析人士稱,繼 4 月發生類似的大規模襲擊之後,伊朗本(10)月又以色列發動飛彈襲擊,讓美國及其盟國了解飛彈防禦系統在與中國可能發生的印太衝突中的價值和缺陷。
儘管兩種情況之間的差異限制了可以吸取的教訓,但伊朗今年向以色列發射的近 400 枚不同類型的飛彈,讓美國和中國了解了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 Collin Koh 表示,對於華府來說,伊朗 10 月 1 日的襲擊(迄今為止針對現代防禦系統發射的最大規模彈道飛彈襲擊)中得到的主要收穫可能是,中國的導彈比伊朗的飛彈更難攔截,而要阻止大規模襲擊,就需要有反擊能力來威懾。
Collin Koh 接著說,「如果我們純粹從威懾的角度來考慮情況,我們就不能再希望透過『拒止』(denial)威懾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有效的防禦可以削弱導彈襲擊的效力。」他指出,通過懲罰威懾,未來可能會成為常態。
印度-太平洋地區不存在飛彈衝突的直接威脅。距離有數千公里,比中東地區還要遠。中國的武器更先進,包括機動彈頭和精確導引。而且目標區域分散,使得大規模攻擊變得更加困難。
為了對抗中國,美國今年在該地區研發並部署了新型武器,包括 AIM-174B 空對空飛彈和位於菲律賓的「堤豐」(Typhon missile)陸基飛彈連,可發射 SM-6 和「戰斧飛彈」(Tomahawk missiles)。
另一方面,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的 Ankit Panda 表示,在伊朗發射飛彈(許多飛彈被攔截)後,更了解進攻和防禦系統的表現可能會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Ankit Panda 認為,任何計劃進行遠程導彈襲擊的軍隊都需要圍繞導彈防禦系統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規劃。當然,如果不清楚特定導彈防禦系統的性能如何,這可能會導致大規模升級。
以色列的分層空中和飛彈防禦系統,從遠程「箭式導彈」系統到用於應對速度較慢、不太複雜的威脅的「鐵穹防禦」系統,都是針對其面臨的威脅量身定制的:伊朗等國發射的彈道飛彈與從以色列邊境發射的非制導火箭彈混合在一起。
對於美國及其盟國來說,印太-太平洋地區的情況有很大不同,美國及其盟國使用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和雷神公司(Raytheon)的愛國者、薩德(THAAD)和海基神盾系統(Aegis systems)進行導彈防禦。
據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彈道飛彈防禦計劃」(Missile Defense Project)估計,中國數量最多的常規中程「東風-26型彈導飛彈(DF-26)的射程可達 150 公尺。其東風-21(DF-21)射程較短,但某些型號的射程可達 50 公尺。
這兩種導彈都能擊中該地區的大多數美國和盟國目標。東風-26 可以到達關島,那裡有美軍主要的軍事設施。五角大廈估計中國可能擁有數百枚飛彈。
相較之下,伊朗的 Fattah-1 等飛彈理論上更精確,射程在數十公尺以內,但射程要短得多。這些新型飛彈的數量並未公開,但美國空軍上將麥肯錫(Kenneth McKenzie)於 2023 年告訴國會,伊朗擁有各種類型的彈道飛彈超過 3000 枚。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高級分析師 Malcolm Davis 表示,中國的能力在其他方面超過伊朗。飛彈攻擊很可能與反衛星攻擊和網路戰相配合,這兩種手段的目的都是使防禦變得複雜。
Malcolm Davis 說,與伊朗的導彈防禦能力相比,西方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綜合防空反導彈防禦系統將更難抵禦由數百甚至數千枚導彈組成的中國大規模導彈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