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即日起至12月15日推出「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覽,由館內策展人蕭琳蓁策劃,集結28位不同世代女性藝術家的112組作品,展現台灣女性藝術家從195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其中更首度展出近三年來40餘件新進典藏作品。
展覽以「飛地」為題,源自拉丁文「enclave」,意指「上鎖的空間」,借此比喻藝術家在現實中獨立的創作空間。展覽靈感來自英國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呼應女性需要爭取獨立思考與自由創作的空間。
展覽架構分為三大主題:「窗──日常的真實」、「歲月流逝──變遷中覺察」及「燈塔──象徵與追尋」。「窗」探討家庭與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角色,展出韓國藝術家尹錫男的《粉紅色的房間 III》等作品;「歲月流逝」著重藝術家的內在觀察,包括王雅慧的《日光下的靜物》等作品;「燈塔」則呈現藝術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如吳瑪悧的《墓誌銘》等作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也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創作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文學形式延伸展覽內容。展期間將舉辦策展人導覽、朗讀對談及劇場演出等多元活動,深化觀眾對展覽的理解。
本展不僅展現北美館對女性藝術家的長期關注,也凸顯典藏新庫的擴展,透過多元視角呈現當代藝術的豐富面貌。展覽探討性別、身分認同等議題,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家們如何在社會結構中開創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